近代中国中央卫生行政制度始于清末,民初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有重整全国卫生行政之举。本书接榫学界关于卫生何为、何为卫生的有益讨论,提出 交叉的医学史 、 地方的医学史 与 医疗生态史 学术断想,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厘清卫生何以成政、以何行政的重要史实,从中透视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制度与社会变迁。
《林耀华全集》共八卷,收录目前能找到的林耀华所有著作。第一卷为人类学、民族学基本学科问题的文章;第二卷为少数民族研究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卷包括汉民族研究的文集,严复研究,原始社会问题研究等相关的讨论等;第四卷为《金翼》(中英文版);第五卷为《凉山夷家》(中英文版)及其后续的凉山彝族研究作品;第六卷收录《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七卷收录《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第八卷收录纪念林耀华先生的文章和学术评论,林耀华手稿、书信、学术考察照片、学术年谱及林耀华著述总目等。全面系统地展示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依据社区评估的内在要求,从社区资源评估和居民需求评估入手,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前期准备和科学分析奠定基础。本书的核心内容旨在建立社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案步骤,为社区资源和需求评估的开展提供了一套实务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对这套评估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式对基层社区的了解和认识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辨清和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结合对居民需求的回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服务清单,为后续介入社区提供良好的导向。
社会工作是伦理、知识与技术三者的结合。其中,伦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灵魄。本书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放在社会工作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详细梳理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在比较分析各国及地区的伦理守则后,结合本土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伦理困境、伦理不当行为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社区处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上承接行政机关、对下面对百姓大众,是 治理 这种国家与社会互动活动真实发生的场域。研究社区治理,既是分析基层社会治理运行过程的有益视角,也是透过微观场域观察党政体制机制的合适切口。因此,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解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解权力的基层运作过程与逻辑而言,城市社区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目标。 本书基于作者近5年深入城市社区开展的田野调研而成。作者以社区治理主体的构成为线索,依次分析了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大量的一手访谈材料真实地再现了社区治理过程,使读者 身在其中 ,仿佛在回顾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东西方理论的
本书基于技艺和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超大城市治理的变革实践为基础,尝试回答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何以可能,如何建构让人生活更美好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
本书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治理创新为研究主题,关注中国之治的城市场域中因环境变迁与社会需求转变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相关治理风险,结合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系统探析了城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的实然状况与应然状态,透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支撑、模式变革与逻辑路径,并阐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场域中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与政策I具选择的驱动因素、运行运辑和治理效能。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第一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地方很好不错的授权来源”“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乡村政治观察”“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分割的管辖权”“村民与国家”和“乡村制度诸问题”。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建设什么样的国际交往中心,怎样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是北京在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便是把握国际传播的内涵与规律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复杂性。通过在全球五大洲开展北京城市形象的多国专题性大型民意调查,本书深入了解海外民众对北京已有的认知现状,深入挖掘城市在他们心目中的魅力所在和美好期待。此类探索性研究尚属国内外首次,可以为北京城市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协商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书从基层协商治理背景、协商路径与协商共同体建构三个层面出发,从协商的可能、基层治理的协商秉赋、社区协商的基本法则、社区协商的内容选择、社区协商的技术路径、协商的困境与联合协商的图景等方面,在对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静安区、南京市鼓楼区、苏州市姑苏区、长春市朝阳区、成都市温江区等地社区协商治理实践进行系统考察与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到一条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路径。
为促进中英学术交流与合作,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的学者共同申请了由中国社科院和英国学术院共同资助的 先进奖学金项目 (CASS-BA Advanced Fellowship): 社会福利与地方治理 中英比较的视野 。这本论文集双方两年来交流合作的具体成果。 本论文集所选英方学者论文涉及到欧盟的环境政策、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英国的难民和性别整合差异问题、就业市场上公平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工作贫困与社会排斥、物质剥夺与贫困的测量方法等不同研究主题。这些文章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价值。
本论文集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写,是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论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共六个专题进行讨论。上篇讨论人工智能治理的宏观层面问题:治理框架与体系建构、国际治理研究、公共治理及产业创新;下篇则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具体领域:数据治理、算法治理、平台治理。论文囊括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多个重点领域,既讨论到人工智能治理的整体框架,又聚焦了具体治理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