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居是所有人的共同梦想,住宅社会学正是着重探析诸种居住问题以助推人们实现安居梦想的一门重要社会学分支学科。然而,关于该学科发展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至今仍付诸阙如,本书力图对这方面研究作出贡献。本书在重新界定住宅社会学学科内涵与属性基础上,全面总结中西方住宅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厘清当代住宅社会学理论的层次、路径、范式之辩,追踪当代住宅社会学理论最新进展,阐述围绕居住行为、居住分化、住房市场、住房政策、居住文化等方面的代表性理论。初步构建住宅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对住宅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技术方法展开研究。本书作为住宅社会学学科史和住宅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探索,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工作是伦理、知识与技术三者的结合。其中,伦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灵魄。本书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放在社会工作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详细梳理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在比较分析各国及地区的伦理守则后,结合本土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伦理困境、伦理不当行为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林耀华全集》共八卷,收录目前能找到的林耀华所有著作。第一卷为人类学、民族学基本学科问题的文章;第二卷为少数民族研究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卷包括汉民族研究的文集,严复研究,原始社会问题研究等相关的讨论等;第四卷为《金翼》(中英文版);第五卷为《凉山夷家》(中英文版)及其后续的凉山彝族研究作品;第六卷收录《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七卷收录《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第八卷收录纪念林耀华先生的文章和学术评论,林耀华手稿、书信、学术考察照片、学术年谱及林耀华著述总目等。全面系统地展示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今年是建国70周年,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拟在已经刊发的众多文章中精选文章出版。鉴于中国边疆研究日益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关于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讨论成为聚焦的热点问题,精选文章结集出版。《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索》精选了已经发表的论文28篇,内容涉及中国疆域的总体宏观阐述、形成途径的理论探索、具体朝代或区域疆域的阐述及对改革开放后几部疆域著作的评价。一方面能够体现着1991年以来这一研究领域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准确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中国治理评论》是由三亚学院与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共同主编的专业性学术连续出版物,2023年成为CSSCI集刊,强调全球视野和中国关怀,倡导问题意识,鼓励学术对话,旨在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和专业论坛。 本书包含 名家访谈 特稿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 城市治理 治理理论与实践 六个板块。 名家访谈 部分包刚升教授进行了访谈,陈述了学者的使命是求真与求善的观点; 特稿 部分论述了民主治理的源流及其实践悖论,同时讨论了大数据如何塑造民主政治范式;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部分阐述了基于权力分析的广义政府理论、社会风险管控的生态型秩序力形塑与调适、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贡献以及社会团结等问题; 乡村治理 部分论述了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新时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本书依据社区评估的内在要求,从社区资源评估和居民需求评估入手,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前期准备和科学分析奠定基础。本书的核心内容旨在建立社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案步骤,为社区资源和需求评估的开展提供了一套实务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对这套评估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式对基层社区的了解和认识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辨清和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结合对居民需求的回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服务清单,为后续介入社区提供良好的导向。
记录的重要意义是在反思过程中提供佐证。学术记录在今天被标示为报告书,想为读者提供*的学术活动记录。这本书就是201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高层学术会议的记录。从2013年*本《中国当代边疆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到2021年这本《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报告(2019)》,粗略但清晰地记录了中国边疆理论向中国边疆学迈进的历史,或许不需要再一个十年,我们可以见证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筑完成。
本论文集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写,是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论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共六个专题进行讨论。上篇讨论人工智能治理的宏观层面问题:治理框架与体系建构、国际治理研究、公共治理及产业创新;下篇则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具体领域:数据治理、算法治理、平台治理。论文囊括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多个重点领域,既讨论到人工智能治理的整体框架,又聚焦了具体治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维向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学理;又立足现实,对近年来贵阳市的生态实践进行了考察。本书从跨越时空的视角,力求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生态问题,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书以探索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为研究旨向,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理念与方法,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顺序,在凝练总结和适当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为本书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和逻辑起点,紧紧扭住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风险源头治理这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初步探寻并提出有助于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社会风险治理现代化乃至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对策建议。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 38个 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著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 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广泛,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城市管理年鉴(2021)》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纂,是本市城市管理领域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的年鉴。书中全面、系统地记述了2020年北京城市管理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封面年号 2021 表示本期《年鉴》于2021年出版,主要包括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工作成果、相关数据,并在重要文献中涉及2021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安排。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操作手册》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空间营造、服务提供、人员管理、0~3岁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服务类典型案例方面着手,对国内首个社区儿童普惠服务类团体标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助力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等特点推进当地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本书秉持 以人为本 的价值理念,聚焦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与治理领域,将生态治理意识与责任关怀注入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场域,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中存在的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风险的深入分析,为人工智能传播伦理风险治理提供新的路径参考,从而推动智能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助力构建多元协同、互惠共生的人机合智的传播伦理生态。
由中国人民大学魏娜教授主编的《志愿服务概论》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志愿服务实务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从志愿服务的概念、理论基础、功能与价值、文化与伦理、事业发展与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