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中央卫生行政制度始于清末,民初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有重整全国卫生行政之举。本书接榫学界关于卫生何为、何为卫生的有益讨论,提出 交叉的医学史 、 地方的医学史 与 医疗生态史 学术断想,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厘清卫生何以成政、以何行政的重要史实,从中透视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制度与社会变迁。
《林耀华全集》共八卷,收录目前能找到的林耀华所有著作。第一卷为人类学、民族学基本学科问题的文章;第二卷为少数民族研究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卷包括汉民族研究的文集,严复研究,原始社会问题研究等相关的讨论等;第四卷为《金翼》(中英文版);第五卷为《凉山夷家》(中英文版)及其后续的凉山彝族研究作品;第六卷收录《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七卷收录《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第八卷收录纪念林耀华先生的文章和学术评论,林耀华手稿、书信、学术考察照片、学术年谱及林耀华著述总目等。全面系统地展示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依据社区评估的内在要求,从社区资源评估和居民需求评估入手,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前期准备和科学分析奠定基础。本书的核心内容旨在建立社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案步骤,为社区资源和需求评估的开展提供了一套实务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对这套评估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式对基层社区的了解和认识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辨清和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结合对居民需求的回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服务清单,为后续介入社区提供良好的导向。
《政治精英的记忆与自辩》以宋元之际政治背叛者的个人文集为研究对象,力图呈现政治背叛者自己笔下的自己,从而展现其记忆塑造的整体面相和实施记忆塑造的基本逻辑。以此建构出的 政治背叛者以记忆塑造的方式进行自我辩护 的模型将为后续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又一种参照与导引。
社会工作是伦理、知识与技术三者的结合。其中,伦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灵魄。本书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放在社会工作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详细梳理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在比较分析各国及地区的伦理守则后,结合本土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伦理困境、伦理不当行为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社区处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上承接行政机关、对下面对百姓大众,是 治理 这种国家与社会互动活动真实发生的场域。研究社区治理,既是分析基层社会治理运行过程的有益视角,也是透过微观场域观察党政体制机制的合适切口。因此,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解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解权力的基层运作过程与逻辑而言,城市社区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目标。 本书基于作者近5年深入城市社区开展的田野调研而成。作者以社区治理主体的构成为线索,依次分析了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大量的一手访谈材料真实地再现了社区治理过程,使读者 身在其中 ,仿佛在回顾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东西方理论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治安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治安管理处罚作为治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革,无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法治进步。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呈现治安管理处罚的发展与变革。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献,结合现代法治理念,对治安管理处罚的演变过程进行细致梳理,对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法治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当前治安管理处罚制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书共四编,十二章。第一编为理论篇,主要探讨了中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发展概况;第二编为实体篇,详细阐述治安管理处罚的实体规范与适用标准;第三编为程序篇,重点关注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要求与操作流程;第四编释义篇,对治安管理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建设什么样的国际交往中心,怎样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是北京在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便是把握国际传播的内涵与规律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复杂性。通过在全球五大洲开展北京城市形象的多国专题性大型民意调查,本书深入了解海外民众对北京已有的认知现状,深入挖掘城市在他们心目中的魅力所在和美好期待。此类探索性研究尚属国内外首次,可以为北京城市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协商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书从基层协商治理背景、协商路径与协商共同体建构三个层面出发,从协商的可能、基层治理的协商秉赋、社区协商的基本法则、社区协商的内容选择、社区协商的技术路径、协商的困境与联合协商的图景等方面,在对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静安区、南京市鼓楼区、苏州市姑苏区、长春市朝阳区、成都市温江区等地社区协商治理实践进行系统考察与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到一条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路径。
首先,《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选择》详细阐释了城市、城市化相关范畴的含义及其有关理论。其次,本文回顾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经了很多挑战,有过曲折道路。再者,本文还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还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多元动力机制。中国城市化有特殊的运作机制、空间模式、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等。*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提升方法。中国城市化道路需要尊重城市化规律,借鉴国外经验。城市化是有基本规律的,一般都是大城市优先发展,呈现着一定的阶段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大中小城市协调。中国城市化要尊重城市规模等级,改变城市化战略,放开对城市规模的控制。总之,城市化问题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需要顺应国内外环境,立足特殊国
为促进中英学术交流与合作,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的学者共同申请了由中国社科院和英国学术院共同资助的 先进奖学金项目 (CASS-BA Advanced Fellowship): 社会福利与地方治理 中英比较的视野 。这本论文集双方两年来交流合作的具体成果。 本论文集所选英方学者论文涉及到欧盟的环境政策、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英国的难民和性别整合差异问题、就业市场上公平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工作贫困与社会排斥、物质剥夺与贫困的测量方法等不同研究主题。这些文章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价值。
本论文集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写,是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论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共六个专题进行讨论。上篇讨论人工智能治理的宏观层面问题:治理框架与体系建构、国际治理研究、公共治理及产业创新;下篇则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具体领域:数据治理、算法治理、平台治理。论文囊括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多个重点领域,既讨论到人工智能治理的整体框架,又聚焦了具体治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本书围绕乡域治理主体、乡域治理对象、乡域治理方式和乡域治理走向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力图加深对当前基层治理尤其是乡域治理发展态势的认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本书在阐明乡域治理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乡域治理机构、乡域治理关系、乡域治理体制,乡域经济建设、乡域政治建设、乡域社会建设、乡域文化建设、乡域生态文明建设,乡域政治领导机制、乡域行政运行机制、乡域依法治理机制、乡域监督监察机制和乡域治理现代化等相关内容。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 38个 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著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 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广泛,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