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社区评估的内在要求,从社区资源评估和居民需求评估入手,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前期准备和科学分析奠定基础。本书的核心内容旨在建立社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案步骤,为社区资源和需求评估的开展提供了一套实务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对这套评估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式对基层社区的了解和认识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辨清和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结合对居民需求的回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服务清单,为后续介入社区提供良好的导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社区处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上承接行政机关、对下面对百姓大众,是 治理 这种国家与社会互动活动真实发生的场域。研究社区治理,既是分析基层社会治理运行过程的有益视角,也是透过微观场域观察党政体制机制的合适切口。因此,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解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解权力的基层运作过程与逻辑而言,城市社区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目标。 本书基于作者近5年深入城市社区开展的田野调研而成。作者以社区治理主体的构成为线索,依次分析了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大量的一手访谈材料真实地再现了社区治理过程,使读者 身在其中 ,仿佛在回顾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东西方理论的
交通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哪些创新突破?可以给全球提供怎样的“中国方案”? 作者基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十年的投入,以及在无人驾驶及智能交通领域九年的探索,体系化阐述了智能交通的社会价值,综合对比了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车路协同、智能信控、自动驾驶、MaaS、地图等技术应用。同时,作者在书中全面展望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以及在碳达峰背景下交通、基建等产业如何转型,助力城市治理。全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展现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图景。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 38个 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著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 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广泛,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民意分类逻辑与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意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民意分类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审视民意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表现与作用机制。宏观层面关注抽象化民意对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整体意义;中观层面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在任务推进中平衡项目紧迫性与民意融入;微观层面深入剖析基层政府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进行民需满足的逻辑分类。书中梳理了北京、成都、台州三个城市的近 50个具体案例,细致入微地展现民意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民意与治理的匹配。
本书试图呈现一幅关于一个城市垃圾治理的图景。这幅图循着两条线索绘制。一方面,这是关于垃圾的故事,研究试图再理解垃圾,即回答社会行动、技术设施、治理方案、生活实践如何重新塑造和界定作为 社会之物 的垃圾。另一方面,这是关于一个城市环境治理的故事。透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本书试图以垃圾为棱镜折射当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与社会现象,尤其是物质、环境、治理、行动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书在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吸纳国内同类教材优点,反应公共政策研究的近期新学术成果。本书主要包含四个部分: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研究学术前沿。本书体系新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介绍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具体政策案例分析论述,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在每一章都有学习重点和思考题,是一本系统的、前沿的、适合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公共政策课程的教材。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很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记录的重要意义是在反思过程中提供佐证。学术记录在今天被标示为报告书,想为读者提供*的学术活动记录。这本书就是201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高层学术会议的记录。从2013年*本《中国当代边疆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到2021年这本《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报告(2019)》,粗略但清晰地记录了中国边疆理论向中国边疆学迈进的历史,或许不需要再一个十年,我们可以见证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筑完成。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这是一本横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分析的经典著作,分析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替罪羊现象。不论是中美洲、北欧、希腊的创世神话,还是中世纪欧洲的市井见闻,不同时期、地域的社会都存在着集体敌视、憎恶
本书以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为出发点,力图系统地介绍贫困和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建立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出发,将各种理论串联起来,*终以实际案例解释理论内容,并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可行的措施与对策。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七章,*篇是序言部分,涵盖了一到三章,其中*章是序言,介绍了本书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 第二篇是相关的理论基础部分,包含四到十一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贫困与反贫困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后面其他理论基础的阐述做了铺垫。第五章阐述了贫困线的测度问题以及我国贫困线的变化情况,主要介绍了常用的贫困线测度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基本需求法和比
本书由克罗地亚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科学理事会主席著,主要研究的是 绿色 概念-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绿色经济促进就业的指标体系,分层次、多角度探讨绿色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绿色经济是一国应该重点发展的经济形式,应多方面发展绿色经济,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产业等,促进就业乃至一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本书立足于探讨 绿色 概念 (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绿色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创造绿色就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而非创造精英就业和导致漂绿行为。为此,本书提供了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政策的概念框架及汇总了其在二十国集团中十个国家的实施情况。十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日本) 和发展中国家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