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 贫穷 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政策研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政策研究实践性强,与学术性研究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书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本书将政策研究比喻为在大海中的一段航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和界定政策研究问题、对政策问题做STORM背景分析、合成现有证据、获取新证据、设计政策建议、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思政策研究。每一个阶段,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迭代,人们不禁感到担忧:下一个失业的人会是我吗?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不需要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像一部纪录片,用直白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跟随着扫描仪的节奏工作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在场景一隅苦苦挣扎的金农,分散在世界各地却通过互联网协同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那些活生生存在却被隐藏在算法背后的社交平台审核员。 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杀婴、投毒、天灾、瘟疫 这是中世纪作者笔下犹太人身上被烙印的罪名。他们是当时人们所集体憎恶的对象,是社会所敌视和驱逐的替罪羊。 从中世纪的犹太人集体迫害事件出发,勒内 基拉尔在本书中承继了自己先前著作提出的 模仿欲望理论 ,紧紧追踪贯穿人类历史古今的一种重要现象 迫害。他认为,人的欲望不是源自自身,而是源自模仿他人;人们只是意欲他人所意欲的东西。凭借此理论,基拉尔解读了不同人类文明的各大神话传说,从字里行间发掘出了社会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集体迫害的种种模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将矛头对准少数群体,通过消灭或者驱逐他们来消除危机。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人类历史,替罪羊的迫害牺牲一直是每个社会秩序的创建原则。
当代的人们普遍都重视隐私,对于私密空间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人类的这种对私密感的诉求并非天然形成、自古就有的。那我们的私密感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本书将目光聚焦在17、18世纪的巴黎,基于3000份 死亡清单 的数据,来探讨 社交性 舒适性 家庭生活 等观念的出现与发展,并由此检视私密感的问题。作者认为,在这段时间内,巴黎人住宅内部的空间分配和家具装置,都越来越完善和富有条理;房间由分布在多个楼层,变为集中在同一层中;巴黎主妇们也经历了由蹲着做饭向站着做饭之类的行为模式转变中。借助这些细节,我们能够掀开这些家庭的屋顶,一窥其内部,并对当时普通巴黎人的日常生活展开富有画面感的想象。从逼仄拥挤的租住建筑与贵族有着马车通道、宽敞花园与庭院的别墅之间的差异中,作者揭示出了人们对隐私与家庭生活的
本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社交焦虑日渐加重、不断怀疑人生选择、被迫卷入竞争旋涡、备受心理折磨 这些统统都与收入不平等有关!国际畅销书作者、知名公共卫生专家理查德 威尔金森与凯特 皮克特在作品《收入不平等》中对收入不平等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本书不仅展示了收入不平等和阶级差异造成的社会问题,有力地表明贫富差距越大,人们的生活压力就越大,面临的健康问题就越多,而且更着重探讨了收入不平等对每个人心灵的负面影响。两位作者利用丰富的数据和实证,在分析、详尽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促平等、建设美好社会的切实方案,由此完成了一部关于社会公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及自我提供了重要解方。
作者回顾自1979年起26年来奈良的社区营造历程,包括市民主体、地区经济活化、历史认同、景观资源保护、国际参与、永续居住等方面,并侧重特定背景下社区治理目标的设定、方法的形成、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如何面对,以及如何形成全社区甚至全社会的协作与不懈努力。社区治理没有特定方法,方法是为适应具体条件的探索;社区治理有心法,有温暖且负责任的市民才有共同生活的福祉。社区治理有无穷的各式各样的困难,有心法自然会找到方法,方法可以借鉴,但只有放回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借鉴才有意义,也才具有激励而非模仿作用。期望本书的出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
《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是 格致人文 系列之一,其主编是英国著名学者昆廷 斯金纳。该书汇集了十位在思想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分别撰述十章内容,从大理论的回归角度概述了现代一些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方法、路径和意义,是现代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 本书分析讨论的思想家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库恩、罗尔斯、哈贝马斯、阿尔都塞、列维-施特劳斯和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家的研究涵盖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许多人文社科学科,并且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知名人物,本书每一章都试图简明而又清晰地阐述各个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并适当介绍了这些思想家与其他学术巨人之间的分歧、冲突。
本书从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与版相比,本书第三版增加了 新公共服务与公民参与 、 新公共服务案例 两章,使其内容更为完整。
这是一本越轨社会学的畅销书,如今这次新版已是第10版,此外,这本书已被译成18种语言出版。越轨行为是一个社会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领域,也是越轨社会学的重要部分,本身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 这本书涉及面很广,包括越轨行为的各派理论,作者深入分析了大量、具体的越轨行为案例,除关涉常规话题外,也分析了许多重要的、流行的话题以及被确认的越轨行为,例如自杀式爆炸。此外,作者用大量的调查数据,推翻了人们普遍认可的许多关于越轨行为的假设。在书中,读者不仅可以充分了解了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和数据,而且还将重新思考和评价传统社会的成见和偏见。
2005年,国家层面开启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中国乡村发展便进入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 三农 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也带领着一批当代知识分子和志愿者躬耕于乡野,在主动实践中接续了民间传承百年的新乡村建设。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 为完成本书,何慧丽教授带领学生走出高校 象牙塔 ,走进乡建理想国,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 差序格局 和 皇权与绅权 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约翰 米勒展示了如何将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想相结合,以阐释反馈机制、异质性、标度定律、自组织临界性等领域的主题。本书列举了复杂系统科学中的简单案例,如股市变化、蜂窝和黏菌的演化规律、哺乳动物的心跳、基础设施和城市规模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商业、生命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的复杂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科学中 确定性 与 不确定性 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锢,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通过数字创新实现转型正成为每个城市的当务之急。智慧城市的概念有望解决社会流动、能源、供水、安全、住房匮乏和包容性等方面的渐进式城市化紧迫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开发了包括巴塞罗那、伦敦、慕尼黑、里昂和维也纳在内的 标杆 城市的现有的潜力,但在大多数城市中,对智慧城市可能性的追求并不那么强烈,导致领先的智慧城市与那些不那么 智慧 的城市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虽然我们经常认识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但适当的行动途径仍然不明确。 《智慧城市:将数字创新引入城市》,为许多城市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并提供了清晰的例子。这本书确定和处理了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和潜力,要实现的实践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有效地集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基于国际上对智慧城市领域的长期研究,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基于实践的政治、行政和经济
《助人技巧: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第八版)》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在与不同对象(如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组织)一起工作及向他们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中存在的共同元素、核心过程和技能。本书阐述了范围广泛的助人情形,清晰地界定、说明和教授了社会工作的助人技巧,并将助人过程分解成可控的各个部分,建立了互动取向的助人模式,通过阅读本书,社会工作者可以学习将这一模型融入自己的工作实际中,与服务对象更好地建立关系,熟练运用各类助人技巧,更加系统、高效地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