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在光怪陆离的清末广州社会,与妓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群体,不世是色情生活的对象,也是生活方式和公共舞台的重要角色。她们在闹市展现时尚,在刚院顾盼自豪,在赌场一掷千金,在烟馆吞云吐雾,在酒楼陪饮作乐,在闺房调情嬉戏,在江边寄托相思…… 抽烟、赌博、嫖妓为旧时代广州的毒瘤,对社会危害性极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手史料,尤其对晚清以来广州娼妓业的史料积累最为丰富。作者将这些史料置于社会生活与消费文化的视野之下进行解读、研究,一改以往精深的学术研究的写作方法,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并辅以大量珍贵而罕见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一本较全面论述广州娼妓业的不可多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
《侗族巫蛊信仰与阶层婚研究/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通过考察中国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巫蛊信仰现象和外学术界对巫蛊及其文化的研究,在深入分析侗族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上,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个案为实证,探讨巫蛊信仰与阶层婚之间的关系。
关于本书的体例。编撰工作之初,为了全书各章有统一的框架,我们给撰稿者印发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编写体例》。鉴于当时不可能集中一批研究人员从事编史工作,决定本书按民族分章,民族不论大小,每个民族撰写一篇(章)音乐史。关于篇幅,考虑到出版经费有困难,“体例”规定“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可写3万字,人口较少的民族写1.5万字为宜。史料特别丰富者,可不受此限,但要言之有物,亦不宜太长。”现在为使该书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多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史料,人口较多的民族的音乐史突破了6万字,人口较少的民族音乐史,平均每章约3万字左右。 编写少数民族音乐史,我们没有经验,一切都在尝试探索,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必须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我国各民族的形成有早有晚,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因
《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以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整体为灵魂,以人类生存的选择与被制约为主线,在阐发海德格尔大量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深入探讨了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包括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理论、人类生存的真与非真的理论,人类与整体存在者的关系理论,人与存在的共属理论,人类历史之思、天地神人之思,语言之思、思想之思,展现了海德格尔人学思想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理性自觉和无限关怀;并从理论演进和时代困境的结合出发,阐明了海德格尔前后期人学思想之间的重大转变,揭示了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内在逻辑和历史地位。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简要叙述了生物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对象与作用、生物学研究中试验资料的整理、特征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平均数的统计推断、χ^2 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和多项式回归分析,同时对抽样原理和方法、试验设计原理及对比设计、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裂区设计、拉丁方设计、正交设计等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也进行了详细叙述。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聚类分析、判断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时间序列分析等多元分析也作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
作为20 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 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 年间和1917-1918 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丛书共4本,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体论形态的理论辨析,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新答案。这种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的研究方式,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本书为“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之一,复活了早期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维传统,展现出这粒起初并不起眼的理论种子在20世纪名家如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巴赫金、法兰克福学派、威廉斯、卡冈、费歇尔、卢卡奇、阿尔都塞学派等文论中结出的丰硕理论成果。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人类学概论(第2版)》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外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类学理论进程;对体质、考古、语言、影视和应用等分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田野工作研究取向和类别选择的指导。介绍者多为身处该领域的亲历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利用文字、图片、光盘等多手段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人类学家的素描,7部出色的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出:重要概念、术语深度解说并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行文清晰,并配以“实例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不仅系统阐释了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性文化,同时也从“性张力”这一角度关注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现象。
本书通过有效解决争论了2000多年的循环因果难题,为人口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学工具,从而使本书有条件和基础获得重大的理论创新。本书突破了传统人口论囿于人口变化趋势的传统,以公理化的生态社会人口论为基础逻辑推导出了人口极限方程组,有效解决了准确计算人口极限的难题,扩展了对人口极限后果的研究,使人口控制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澄清了大量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处于十字路口的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认知问题。对当前盲目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潮可谓一剑封喉。 本书将人口问题研究的视野空前地扩展至200多万年前的能人开始到现代智人,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一直到今天第三次产业革命整个人类基因和文化进化波澜壮阔的演变过程,并将其用单一的数学判定式加以统一解释。为历史上人类为什么一再“走出非洲”,什么是人的标准,猛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