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性探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洞见。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 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 的自由,可以
结构人类学(0)》是一部结构人类学的史前史。 本书收录了列维-斯特劳斯1941 1947年在纽约生活期间发表在部分期刊等媒体上的文章,共17篇。 1941 1947年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积累时期,他当时尚未在人类学界广为人知,仅是一位流亡海外的年轻民族志学者。 在美国的这些年,斯列维-特劳斯意识到了无法弥补的历史灾难:美洲印第安人的灭绝、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等。通过学习英语,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人类学文献,深入观察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他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做了深厚的积累,梳理了他对于多种理论传统的看法,为之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应被简单地当成列维-斯特劳斯的 遗产 去阅读,这17篇文章见证了一个具有传记和历史两方面意义的时期,也提供了把握结构主义来龙去脉的机会。本书旨
《论人类的认识》(即《人类理解论》)是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传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创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来,洛克对此书进行了反复修改。于是《论人类的认识》早期陆续出版了七个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语词上有着颇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对此书的七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与考察,并参考法文、拉丁文译本等版本,编定了迄今为止《论人类的认识》的全面校勘本,中译本首次引进。它以全方位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洛克在此书的写作与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的细微的思想变化与表述的差别,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照《论人类的认识》不同版本的内容,更为详尽地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对于洛克哲学思想的专业研究,此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为国外高版本的*经典的人类学教材,从四个分支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内容。全书的组织和安排旨在既涵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讨论时下重要的和有趣的闻题,并通过将生物、社会、文化、语言和历史结合起来的方法,使读者对 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一命题有更充分的理解。同时,基于大量田野研究的结论和案例更加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在教学方而非常易于使用,可以满足广大师生各种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智慧人居规划治理创新:理论、方法与实践》是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腾讯云(北京)有限公司共建的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简称 智慧人居创新中心 )编写的一部服务于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发展的专业著作。本书依托智慧人居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智慧人居环境的理论框架、关键技术和实践案例,系统论述了基于复杂性系统的智慧人居环境冰山理论,详细介绍了该理论在人居环境数智化构建、人居空间动态化规划和人居空间精准化治理中的多种实践经验与技术应用,以响应国土空间规划 五级三类 体系的智慧化探索,推动建构 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 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突出国土空间实景三维、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国土空间治理等三大领域,助力实现 高质量发展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 靠前百万册的《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上市!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道尔·门罗的经典代表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各学科知识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最幽默的科学答案!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又来了》 靠前百万的科普作家兰道尔·门罗新作《what if?2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火热上市!读者们又问了更多脑洞大开、古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与方法的源头却可追溯至人类学诞生之初的诸多理论之中。本书对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和深入的说明与介绍,包括理论渊源、文化生态学、新功能主义、民族生态学、过程生态人类学、政治生态学、环境人类学以及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此外,本书也对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做了梳理和评述,对新时代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人类历史和文明离不开仪式。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资为证。仪式交织着神话原型、英雄祖先、民族认同、民俗节日、时序庆典,甚至日常生活等复杂内容,并被视为历史的“集装箱”,容纳着特定人群、族群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己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 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
约5000年来,书写活动一直是人类存在的一大特征,毫无疑问也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之一。书写如何发展为我们今天使用的系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书写又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本书借由大英图书馆等机构的珍贵藏品,探讨了书写的起源、人们如何学习书写、书写工具,以及书写需要的技巧和创造力等话题。从古老的石刻铭文到欧洲中世纪抄本,从早期印刷品到数字输入系统,本书是关于人们为何书写、如何书写的言之有据的历史。
本书收录14篇(组)以 音乐与认同 为主题的文章。研究对象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南非、印尼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来自山地、海岛、乡村、城市等不同形态的人类聚居地。全书涉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根基与方法论、流行音乐对传统的吸收、仪式音乐的变化等问题,研究方法兼顾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书中描绘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音乐及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活动,并探讨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侧面呈现民族音乐学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音乐和音乐学的跨文化交流。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
《民族学概论》分为十三章。 “导论”(第一章),介绍了民族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主要内容、框架体系,以及学习意义和方法等。 “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民族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学术理论,总结了民族学学科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了民族学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第三章),阐明了中国民族学学科早期建设历程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探讨了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发展问题。 “民族与种族”(第四章),回答了民族与种族的关系,剖析了种族主义的理论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混淆民族与种族关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民族学研究方法”(第五章),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技术层面三个方面介绍了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关系”(第六章),论
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下的数字博物馆方面的综合学术交流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2023年(第十届)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由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与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协办,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 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数字化转型 。 经过此次研讨会论文征集和专家评审,从研讨会征集的大会发言材料和论文中选取并辑录了其中的21篇,出版了本论文集。这些文章围绕研讨会主题,论述了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博物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数字博物馆专业人员素质标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效能等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内容比较前沿,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
本书运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世界纪录片史上百年来产生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有些是人类学纪录片,有些不是,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对不同地域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观察与记录,这些都为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本书选取中外纪录片史上的这些佳作进行理论分析,一方面体味这些作品的人类学传播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深入探析世界纪录片发展的脉络,研究中外优秀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规律。本书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流派研究的方式,对中外纪录片史上的重要流派进行分类研究。全书研究对象包括:佛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片、维尔托夫的 真理电影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小组、伊文思纪录片、巴赞纪实美学对纪录片的影响、中国系列纪录片、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中国主流及独立纪录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