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特·里德利科普书基因三部曲之一,主要探讨人类在物种进化的路程中,如何从动物性中衍生出社会性,特别是人类本能的动物性、心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经济属性。之所以用“美德”一词作为本书书名的一部分,是因为“美德”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根基。本书会从动物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一复杂问题背后的脉络。
《时间之书》是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和经典佳作,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 节气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和生存哲学,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和安身立命的参照。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才能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在时间中获得安顿。 作家亲笔书写二十字节气书法,知名画家@老树绘制24幅节气插画,展现中国传统时间美学和浪漫。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 靠前百万册的《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上市!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道尔·门罗的经典代表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各学科知识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最幽默的科学答案!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自拍(用天文望远镜)?如何给手机充电(用机场的扶梯)?如何寄快递(从空间站)?如何判断你是不是90后(用碳-14年
本书通过对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对来自六大洲、十几个学科、几十个物种和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进行研究与整合,从进化视角来探讨人性问题 人类既是善良的物种,也是暴力的物种,这依赖于复杂的进化和适应性的倾向。虽然世界越来越和平,个体更加友善,但人类也更擅长组织并使用有目的性的暴力。这是因为人性中的美德和暴力在共同进化,形成了一种 人性悖论 。本书同时也研究了 人性悖论 对家庭暴力、死刑、战争、同性恋、情感与道德的影响。 本书包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多门学科,囊括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是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 兰厄姆研究人类进化的一部巨著。
作家兼人类学家基伦·纳拉扬(Kirin Narayan)将民族志研究与文学写作巧妙地并置,通过对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以及多个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人类生活经验。提供了有关故事,理论,地点,人物,声音和自我等主题的实践练习和建议,展现了一种生动的民族志写作的探索。适用于创意写作专业的非虚构写作学习。其中,纳拉扬也分享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和作家的经历,以及契诃夫的作品如何影响了她的写作方法,使本书成为集写作指南、传记和文学分析于一体的有趣书籍。
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 结构主义大师 中 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 民族思想英雄 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娄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下称 文集 )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简言之, 文集 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又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在此,我拟略谈列维一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 靠前百万册的《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畅销纪念版上市!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道尔·门罗的经典代表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各学科知识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最幽默的科学答案!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自拍(用天文望远镜)?如何给手机充电(用机场的扶梯)?如何寄快递(从空间站)?如何判断你是不是90后(用碳-14年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 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 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 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 泪流满面 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 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究其原因,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松茸作为一种新的跨国流通商品, 其产业链连接着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多个 。松茸世界包括采摘者、科学家、交易者、森林管理者、市场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行动主体。在这个网络中, 合作不仅仅存在与人类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学术界与非学术界之间, 也存在与人与自然界之间。作为一本松茸场域研究的经典合作民族志,本书展现出 化经济下人类学研究的新路径。
一部分女性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有一部分女性经历孩子离开家、丈夫先走一步,被动地“一个人生活”,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是孤身一人。 如何应对“一个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本书为即将或已经展开一个人生活的女性读者,送上妥帖指南。 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养老金够不够用; 卧床不起谁来照顾……本书围绕这些实用生活课题,从社会学统计数据、养老产业现状出发,结合众多女性前辈的成功“单身经验”,给读者带来 的生活指导。
假如穿越到数百万年前,你会如何度过你 猿生 的一天? 数十年间,大量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证据和新观点,使科学家们能够拼凑出对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前发生的事情的更详细的理解。人们现在对祖先曾面临的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所做的利弊权衡有了更多了解。他们的经历的戏剧性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人类:一种依赖复杂文化的动物。 人类这个物种独特的文化能力在几百万年前就开始产生了,但它只是在过去几十万年才真正突飞猛进。这种能力使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极端气候的时期生存下来,并抚养他们艰难生存下来的孩子。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今天经历的文化变化和多样性。 这本书梳理了700万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提出相对于基因,行为选择才是塑造多样化、创新和复杂社会的真正因素。结合前沿的基因组学、气候学、人类学和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