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探寻一种濒临灭绝的现代语言与文化 发现语言、思想与生命的真正本质 丹尼尔 L. 埃弗里特是一名语言学家,也曾是一名传教士。1977 年,他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深入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与他们同吃同住,研究一种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相关的神秘的语言 皮拉罕语。 埃弗里特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展现了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埃弗里特痴迷于他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痴迷于他们生活中的非凡满足感。雨林里的世界颠覆了他的信仰,他ZUI终成了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 本书是埃弗里特 30 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他以放弃现代文明生活的代价换来书中与皮拉罕人一起生活的奇闻逸事。在这 30 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点因疟疾病死他乡,他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
在本书中,知名的未来学家帕拉格 康纳对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愿景:一个既具有移动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阶段。 作者在本书中预测和解读了由政治,经济,技术颠覆或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导致的当代和未来数十年之内人、商品、服务、资本、科技和创意在全球范围的移动,以及各大洲、国家随之可能发生的变化。 通过《新迁移》,作者希望使读者了解,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通盘考虑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因素,并探讨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对每个地区如何适应无限的复杂性做出构想。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想象世界文明结构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景 包括我们自己在人类下一张地图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空间资本、居住隔离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洽:以上海市为例》将城市规划学的 空间资本 概念引入社会学的范畴,尝试建构了 居住空间资本 的指标体系。外来人口无力占有居住空间资本的交换价值,因而会选择社区位置边缘、周边资源较匮乏,但居住环境较好的社区,更为关注居住空间资本的使用价值。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住空间资本与居住隔离指数的相关关系,为解释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可能。结果显示,居住隔离的边界位于外来农业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对于社会融合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居住隔离对社会融合感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社区社会资本在居住隔离与外来人口的定居意愿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混居将有助于二者的社会融合。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内容简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依据两条主线展开研究:一是人口资源配置方面,将在梳理相关制度和政策基础之上,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生活境况、流动特征和规律,以及留城意愿及社会保障需求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在描述我国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现状及区域差异基础上,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角度出发,分析农户的农用地流转行为及交易行为存在的制度激励与约束,通过对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绩效评价,从农户农地调整意愿与农地社会保障偏好角度,解释农地流转交易绩效产生的原因,并揭示与农用地流转交易行为绩效相关的制度瓶颈。通过上述两条主线,揭示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
本书给在线技术及其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份姗姗来迟的说明。全书游走在当代工薪人员的办公室和住所之间,以便深入了解当今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出现的个人的、家庭的,以及 广泛的社会的紧张关系。格雷格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鼓励和加剧了一种在工薪人员中早已存在的倾向,即把工作置于日常事务的中心,往往以牺牲其他来源的亲密感和满足感为代价。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新媒体技术的设备一直被标榜为带给我们随时随地办公的自由。然而,很少有人关注这种转变的后果,工作已经从办公室转移到咖啡馆、列车、客厅、餐厅和卧室。这种职业化的“在场感蔓延”导致了工作以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员工的个人生活。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 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瓶梅》、《痴婆子传》、《如意君传》、《》这四部小说都产自明代,均在清代被禁。 《痴婆子传》以一个年已七十,齿落发白的老人倒述开始故事情节。先讲女主人公阿娜十二、三岁与慧敏初食禁果,然后是她嫁人后的一系列性事。仆人盈郎、大德还有大伯,谁知就在她只钟情于儿子的老师谷德音而远离原来的那些人后,竟被嫉妒的慧敏告发了。阿娜被休,以至一个追求性和爱的女人悲惨地过完寂寞的一生。 《如意君传》主要讲武则天和薛敖曹的故事,有感情色彩。武则天认为忠诚是性快感得以保证的根本条件。因为从内心里爱上薛敖曹,又因为性别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