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如何提高组织人力资源效能 为着眼点,以情景对话的方式,讲述定岗、定编和定员的实战技巧。提出大岗位、元岗位、冰箱理论等创新理念,对于企事业单位如何合理地规划人员配置,如何让现有的人员发挥更大的效能,如何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激发中层干部和员工的活力等,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是人力资源实战派专家,为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提供绩效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本书适合各级中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代表作《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探寻一种濒临灭绝的现代语言与文化 发现语言、思想与生命的真正本质 丹尼尔 L. 埃弗里特是一名语言学家,也曾是一名传教士。1977 年,他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深入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与他们同吃同住,研究一种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相关的神秘的语言 皮拉罕语。 埃弗里特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展现了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埃弗里特痴迷于他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痴迷于他们生活中的非凡满足感。雨林里的世界颠覆了他的信仰,他ZUI终成了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 本书是埃弗里特 30 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他以放弃现代文明生活的代价换来书中与皮拉罕人一起生活的奇闻逸事。在这 30 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点因疟疾病死他乡,他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
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的出生率也依然持续低迷。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不断减少。一边是欧美人惊讶于日本竟然对少子化现象毫无对策;另一边,东亚诸国则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并把日本当作一种反面教材看待。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根据他的调查,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主要源于日本政府错误地将欧美的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了参考,未能注意到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且在政策牵涉金钱时总是行动迟缓。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虽然失败了,但它遭遇的困难和陷阱仍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借鉴反思,尤其是在东亚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全书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 “神似祖先”,是郑也夫多年来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 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本书是在健康老龄化成为众所瞩目的问题背景下、在太原市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的资助下撰写完成的, 旨在激发老年人自身养老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提升老年人的观念, 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书以 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为主题, 以老年生活中的大量实际案例为基础, 分三部分阐述了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遇方式, 低龄、中龄、高龄不同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基本的社区老年服务方案等。本书为普及读物, 充分考虑到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适合老年读者阅读。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挑战了如今已被广泛
引自Springer出版社。本书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和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在大型人群研究中生物样本库的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和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创新解决方案。该书图文并茂、思路明晰、内容丰富。除流行病和统计学基本原理外、还涵盖医学伦理、问卷设计、数据采集、样本管理、疾病分型、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质量监控以及生物样本库建设等交叉学科内容。此书可作为公共卫生或医学研究生教学以及生物医药、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阿德里安 纳塞利是一名典型的 阶层跨越者 :他的父亲是公交车司机,母亲是秘书,但他成了一名独立记者和作家。生活在两个阶层间的独特经历驱使着他去寻找那些和他一样的人 那些出身贫寒的学者、法官、记者、作家等等。与大多媒体不同的是,纳塞利想见的其实是这些人的父母。他们在默默无闻地帮助孩子成功的过程中牺牲了什么?孩子跨入另一个阶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背叛吗?阶层差异又会对家庭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本书,人口学家布拉德利 舒尔曼为我们阐述了即将到来的 超龄时代 ,当一个社会中,65岁以上的人口多于18岁以下的人口时,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通过分析指出,现代人寿命不断增长,出生率逐渐降低,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超级大趋势 。全球已有10个国家在2020年超越了临界点,还有25个国家则是再过10年就会成为超龄时代的成员之一。这一超级大趋势将如何改变你我的命运,当老龄化群体面对歧视这一人口反乌托邦现实仍然严峻,同样遭遇职场歧视的年轻人群体又该如何自处?面对新的劳动力博弈,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彻底影响政府、商业,乃至于我们的生活。超龄时代同样意味着商机与希望:更加长寿和健康的生命、更多元化的代际关系、新的市场和产品的探索。前提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书针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发展特征、养老服务业产业特点及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开发培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为契机,总结推广现代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的机制、路径、方法和技术等,为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改革、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空间资本、居住隔离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洽:以上海市为例》将城市规划学的 空间资本 概念引入社会学的范畴,尝试建构了 居住空间资本 的指标体系。外来人口无力占有居住空间资本的交换价值,因而会选择社区位置边缘、周边资源较匮乏,但居住环境较好的社区,更为关注居住空间资本的使用价值。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住空间资本与居住隔离指数的相关关系,为解释居住隔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可能。结果显示,居住隔离的边界位于外来农业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对于社会融合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居住隔离对社会融合感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社区社会资本在居住隔离与外来人口的定居意愿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混居将有助于二者的社会融合。
本书首先对老龄化相关问题予以界定,从历史、国际的维度探讨老龄化发生的机制及其深层次原因。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透过科学、哲学、社会和文化以及现代化的视角深度解析老龄化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化给家庭、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了国内外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典型实践及经验借鉴;探讨了我国老龄化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以科技发展为根本,辅之以观念创新、政策框架优化为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策略设计,并对我国未来老龄化社会进行了预测和前景展望。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 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包括对城市灾难的幻想、关于犯罪的影视剧以及匪夷所思的公共交通故事,这一切都折射出一种所谓 他人即地狱 的想象情景。在视觉艺术中,偏向于感性的图片开始大量出现,将城市大众浓缩成了少数弱势角色:报童和花童。在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认为这座庞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者的原生态故事。
本书运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世界纪录片史上百年来产生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有些是人类学纪录片,有些不是,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对不同地域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观察与记录,这些都为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本书选取中外纪录片史上的这些佳作进行理论分析,一方面体味这些作品的人类学传播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深入探析世界纪录片发展的脉络,研究中外优秀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规律。本书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流派研究的方式,对中外纪录片史上的重要流派进行分类研究。全书研究对象包括:佛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片、维尔托夫的 真理电影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小组、伊文思纪录片、巴赞纪实美学对纪录片的影响、中国系列纪录片、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中国主流及独立纪录片等等。
本书是逆转人类学的代表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传教士、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埃米尔 佩蒂托(1838 1916)。他属于西方早一批人类学家,在加拿大的北极圈附近生活了近二十年,发表过大量关于原住民语言和习俗的研究作品。然而,在研究原住民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语言和萨满仪式的影响下,他患上受迫害躁狂症,并终导致精神分裂。 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数千页信件和回忆录,重构出这位传教士和早期人类学家的悲惨故事。他将我们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旅程,了解在教会政策压制和19世纪社会科学兴起的背景下,一个迷恋原住民的思想的不合逻辑,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早期人类学知识的拓展伴随着疯狂。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家庭幸福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提出应着重推进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以及建立 普惠式 家庭支持体系5个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