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不甚理想的政策预期和政策效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二孩生育主体(包括育龄妇女和其家庭成员)生育顾虑及其影响因素,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内容在内家庭发展支持体系;针对二孩生育主体质性差异甚大的现实情况,构建针对不同群体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并建立健全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正常运行有效的保障机制。
本书是在系统梳理分析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个分析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田野调查和微观数据,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制度等三项利益导向政策基本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索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利益导向政策的今后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给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张尚德教授在海峡两岸各地演讲的记录汇编,其中的不少篇章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经典,如《中庸》、《学记》、《乐记》以及《老子》、《墨子》等,以新的角度与方法阐发儒家、道家思想,探求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源头,讲述中西文化与哲学的区别,内容十分精彩。 本书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探求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源头,讲述了中西文化与哲学的区别,其中的不少篇章以作者的个人研究心得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经典典籍,如《墨子》、《中庸》、《学记》、《乐记》以及老子的《道德经》等,以新的角度与方法阐发儒家、道家思想,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经典思想内涵的理解,让更多的人从国学宝库中汲取养料,以期丰富和提高当代中国人文化素养。书中所收录的精彩演讲,不仅给人教化,针贬时事,感化
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迁移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及其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必然会对流入、流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正确把握当前首都迁移流动人口的特征,对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口学会将第三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的主题定为“人口流迁与宜居城市”。本文辑共收集整理论坛论文42篇,立论和选题鲜明生动,数据分析翔实可靠,对策建议注重可操作性,对于我们统筹谋划区域人口发展.提升人口管理与城市运营水平,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
我们欣赏梵高的《星空》,陶醉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面对白雪覆盖的山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所有这些体验都离不开意识。然而,意识具有主观性,属于个人经验,很难准确把握。长久以来,哲学家们都声称,意识太神秘了,科学无法洞悉意识。 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博尔在《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运作模式,他的观点与传统的哲学观点完全不同。博尔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随着知识积累,意识也在发展。意识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工厂,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致力于创新的精神空间。意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深层结构。 博尔的意识运作模式解释了我们的大脑为何会贪婪地探寻信息,尤其是那些具有模式的信息。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会玩填字游戏和数独游戏。从生物学角度看,玩这些游
《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徽学文库》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存在着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扩张的人文礼教环境,在人口的持续增长下,徽州的生存压力在加剧,社会矛盾在积累。为了生存和发展,徽州人口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流,形成了士——商、主——仆、小家庭——支派——大宗族、分支——本支以及小徽州——大徽州的多层次的人口结构。徽州人口分流模式缓解了资源的紧张,同时也完善了生存保障。人口分流强化了徽州社会的宗族建设和生存伦理,影响了徽州社会发展方向。保守的地方精英和宗族老人借助徽商的财力,将徽州的宗族形态发展到致极,宗族的控制力覆盖了整个徽州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宗族完善了徽州的社会管理。由于资源和人口的紧张,生存伦理成为徽州重要的意识形态。生存伦理主导下的徽州宗族与社会出现了内卷化的发展,缺乏发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其职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其中,以大职业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思想体系至今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周汉民主编的《理必求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综合篇)》整理了黄炎培在研究、指导、实践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职业教育的书信、言论、观点,从中编辑出针对职业教育办学的相关内容,集结成册。全书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经过重新整理和编辑,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案例,让教师深入领会职业教育内涵,掌握职业教育方法,通过了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引发思考,带来启迪。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是一部图书馆从业者和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对图书馆行业有兴趣的任何人都值得收藏和阅读的著作。《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逻辑脉络清晰,评论切中肯綮,语言流畅精准,把图书馆学发展史和图书馆行业发展史线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枯燥的专业图书中少有的可以让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理论著作。
《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6)》分四部分,共25章。第壹部分是理论部分,对网络舆情治理、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舆情研究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了理论呈现。第二部分是总报告,对2015年的中国高等教育舆情、重点高校舆情以及年度十大热点事件展开分析。第三个部分为专题报告,分13个专题具体研究2015年的中国高等教育舆情。第四部分为舆情深度分析摘编,文章选自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的简报《高教舆情参考(专辑)》,针对涉及高教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深度分析。
《回到原点做教育》作者赵海吉为教育工作者,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教学实践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内容包括六辑,辑为回到教育原点的反思;第二辑以经营视角看学校管理;第三辑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几条管理法则;第四辑讲今天应当怎样做教师;第五辑阐述在课堂中享受人生;第六辑为学生管理。
本书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与知识的关系、教育产业化、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评价、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研究的未来趋势。
《环境营造与儿童创造》是主体教育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主体教育理论所谓的“主体”,既指个体,也指群体乃至人类,但就讨论学生发展来说多指学生个体。在主体教育理论的视界里,教育活动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以人为本,着眼于调节和解决学生与外界和主体自身的矛盾,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之主旨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与外界辩证互动,促进人类世界的延续与创新。还把活动概念引入了教育学。这就意味着承认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意味着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意味着承认学生的活动是他发展的基础。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的发展的人的依赖、物的依赖的严重异化问题,主体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缓解这一异化。主体教育理论作为一个词汇也许会消失,但有关的话题将常说常新,因为教育人的自由
《环境营造与儿童创造》是主体教育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主体教育理论所谓的“主体”,既指个体,也指群体乃至人类,但就讨论学生发展来说多指学生个体。在主体教育理论的视界里,教育活动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以人为本,着眼于调节和解决学生与外界和主体自身的矛盾,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之主旨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与外界辩证互动,促进人类世界的延续与创新。还把活动概念引入了教育学。这就意味着承认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意味着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意味着承认学生的活动是他发展的基础。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的发展的人的依赖、物的依赖的严重异化问题,主体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缓解这一异化。主体教育理论作为一个词汇也许会消失,但有关的话题将常说常新,因为教育人的自由
《人格教育生态化:从单面到立体》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终还是人的发展问题,要靠一大批具有生态人格的人去创造,是一代新型人格,即“生态人格”的塑造问题。《人格教育生态化:从单面到立体》通过回顾不同文明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分析展示人格的历史性维度;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格状况,探寻促进人格发展的必要性;依据生态文明转型的客观要求,厘定生态人格的基本内涵以及生态人格的塑造与培育途径。
《人口理论新编》是一本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人口理论的专著。它不仅可以提供给人口理论研究工作者阅读,同进也可以用作大专院校人口理论课程的教材,以及从事人口实际工作的干部培训读本。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道德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口理论新书的需求;换言之,是想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人口工作者提供一本更能反映当代人口研究发展水平的人口理论专著。 《人口理论教程》自1985年出版以来,到2000年已逾15年。诚然教程在人口理论教学上至今仍然被广泛采用,它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方面是最早的成功范例之一。但是,1986~2000年间国内外人口研究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把《人口理论教程》的学术成就向前推进,至少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人口理论教程》相比,《人口理
1788年初版的《人口原理》甫一问世,其尖锐激烈的观点立即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马尔萨斯认为,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与呈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人类如果不能理性地对人口施以限制,就必将陷入幸福与灾难之间的循环往复。 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及70年代的人口爆炸之后,以限制人口增长的建立社会和谐之根本的理论,一度被世界各国视为不可动摇的公理。而随着中、印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在21世纪的飞速崛起,巨大的人口和同样巨大的市场成就了经济起飞的新模式,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遭受了当头一击。人口增长将成为财富增长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诊断,是否仍将如同马氏的预言,如果成为两个新兴大国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人们将拭目以待。 《人口原理》在1826年以前已先后发行六版,这本菁华彩
出版人沈昌文亲自编选,分纪事、怀人、杂感类,在书中,回忆了多年来在出版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忘不掉的言传身教》《出版学徒生涯纪程》《编辑与“好事”》,《陈原先生》《读出真正的金克木来》《汪老的儒行》,《再说鲁迅》《历史的转折》等等,从中可看出沈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路程,展现出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人口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原理》版的书名为:《人口原理,人口对社会未来进步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著述家的推测》,其主要思想是根据人的生存和生殖的两个法则,引申出二者之间的失衡,以此探讨和解决人口增殖和人口过剩方面的问题,它的观点是:只有增加人口的死亡率才能抑制人口的增长。《人口原理》在马尔萨斯生前出过6版,除第2版与版差别较大之外,其余皆相差无几。第二版分为四篇,由匿名著作变成印有著者真实姓名和头衔的著作,篇幅为版的四倍,书名改为《人口原理对于人类幸福之过去及现在之诸影响的考察。附考察将来关于消除或缓和由人口所生的弊害的研究》,其基本思想亦有重大变化,主张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