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 丛书之一,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农村家庭对社会转型的家庭策略应对上,对农村家庭如何制定家庭策略以适应调整、应对计划生育政策等公共政策提出了解决方法。
本书总结了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普惠型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两类政策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两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扶贫开发政策和新农保政策为例,实证分析两项政策在基层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基层计生工作造成的影响。对于两项政策如何协调提出了理论思考和具体衔接思路和机制,并提出新形势下计生家庭优先优待政策应转向注重家庭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的新思路。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从历史和现时两个角度解释了汉语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通过运用手材料,以科学方法论揭示蕴藏在语言中和谐、严谨的规律;《语法的形式和理据》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的类型学特点及其历史成因,语用、语义和语法的关系,语序和语法标记的相互作用及其历史地位,语法系统的开放性和独立性,语法的形式特性等。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时空发展历程,进而重点对政策是否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由于一项政策的实施只是从一个方面产生影响,而且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其真正效果,所以本书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对这一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还原了关于马寅初与计划生育的历史真相,指出:“计划生育是*在苏联批援建工业项目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背景下提出的与政府生产计划相联系的一个新概念,马寅初在中南海聆听了*关于政府要建立一个部门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讲演后,发言表态支持计划生育并写出《新人口论》,而不是*接受马寅初的建议实行计划生育。1958年到1960年,民主党派的《光明日报》和《新建设》先后两次批判马寅初的论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新人口论》作为该书的附录之一也受到了批判。所以,并不是马寅初因为主张节制生育遭到了批判,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党和政府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事件,马寅初受到批判和围攻的过程中也从未发现过康生、陈伯达的影子。”
人是社会的包袱吗?就业难是因为人口太多吗?存在所谓的适度人口标准吗?环境恶化是人口多造成的吗?资源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性别比失衡是因为重男轻女,还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至今。计生部门宣传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人口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然而。现实的人口危机早已悄然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众多弊端逐渐显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未来将不堪重负,“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性别比失衡严重……而且,人口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工程”,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由何亚福著,本书从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口问题入手。 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论断是多么荒诞。在结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