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类学教科书都会谈及石器时代生活的艰辛,人们相信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狩猎者都食不果腹,难以维生,饥魂饿鬼如影随形。然而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却在这部著作中辨析并破除了这一成见。当我们跟随他重新发现石器时代的生活时,就会发现那实际是一个丰裕的社会,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还组织起一种受亲属关系和社会权力等级影响的家户生产模式。不仅在生产方面,原始社会的交换活动也和宇宙神话、社会规范等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看看萨林斯给出的斐济、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夏威夷等原始社会有趣而又广博的材料,或许我们就会理解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的经济方式,而人类社会更普遍的经济方式也不是资本主义。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丛书共4本,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体论形态的理论辨析,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新答案。这种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的研究方式,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本书为“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之一,复活了早期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维传统,展现出这粒起初并不起眼的理论种子在20世纪名家如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巴赫金、法兰克福学派、威廉斯、卡冈、费歇尔、卢卡奇、阿尔都塞学派等文论中结出的丰硕理论成果。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人类学概论(第2版)》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外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类学理论进程;对体质、考古、语言、影视和应用等分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田野工作研究取向和类别选择的指导。介绍者多为身处该领域的亲历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利用文字、图片、光盘等多手段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人类学家的素描,7部出色的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出:重要概念、术语深度解说并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行文清晰,并配以“实例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
《人口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总结了人口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主要应用模型:尝试将灰色系统模型应用到区域流动人口规模预测,以期更好地描述未来特大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剑、菊、琴、棋、酒——中华千古文人的特定符号,承载着中华文人们千年的希冀,千年的无奈,千年的洒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菊花与文人结下了千年不解的情缘。尤其是隐士们,无不喜好菊花。他们写菊、画菊、品菊……在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烦扰与焦虑。 天下名花何其多,菊花,为什么单单是菊花,竞有如此非凡的魅力,与名流隐士产生如此之深的缘分,引出如此难以胜数的感人故事? 本书就为读者解开这些谜团,用鲜活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多角度、多层次,展示菊花的外在功用,更揭示菊花深藏的内在精髓。
1959年,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这必将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1世纪初,美国学者杰罗姆·凯根针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各门学科发生的变化,对斯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三种文化”之说,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作者在《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分析了三种文化所使用的词汇的不同意义以及三种文化中每一种文化的假定,并总结了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我们理解人类本质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