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册究媒介传播中充满矛盾的跨文化道德实践,探索大众媒介层面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障碍与可能性。全书分为五篇。篇从宏观层面探讨媒介、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第二篇探讨国家权力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第三篇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第四篇探讨新媒体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与可能性;第五篇探讨电影和时尚的跨文化传播。这些研究揭示了全球媒介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可能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因素,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构成可感受的跨文化传播幻象。
说话与倾听,哪个更重要?下面的数据很具说服力。 我们每天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是:倾听为46%,说话为26%,阅读为15%,书写为13%。我们可以每天“听”一本书,每周“说”一本书,每月“看”一本书,每年“写”一本书。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如此多的倾听时间.如此海量的信息,你该怎么听? 传播学者以其专业视角写作了这本书——《倾听的艺术》,旨在告诉你:成为一个愿意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是务实的选择。 与浩如烟海的教人说话的著作不同,《倾听的艺术》教人成为高效的倾听者。它所提供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和实用系统的方法,让它成为沟通领域的标杆之作。 阅读本书将使你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更准确的理解力,更清晰的辨别力——这些将助你得到更多回报:财富、口碑、人际关系……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展示了都市现
本书以最初形态“文化中间人”——英国出版商的产生过程为微观考察对象,探究文化的不确定性在文化生产的结构塑造和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丰富对文化生产的本质、特殊性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社会结构与交往方式增大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使现代文化大生产具有特殊的高风险。应对风险的过程催生了专门化的文化中间商及文化产业独特的利润机制。在对该过程的细致描述中,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得以揭示。
《评论》辑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即告售完,并被广泛转载、引用,这是对我们的激励;同时,有不少读者对《评论》予以评头论足,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改进意见,在此谨表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这一辑《评论》也将以其精彩纷呈的内容、各具特色的风格、兼容并包的方针,继续为学术增辉,为社会造福,并期盼读者诸贤一如既往,不吝指教。
《评论》辑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即告售完,并被广泛转载、引用,这是对我们的激励;同时,有不少读者对《评论》予以评头论足,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改进意见,在此谨表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这一辑《评论》也将以其精彩纷呈的内容、各具特色的风格、兼容并包的方针,继续为学术增辉,为社会造福,并期盼读者诸贤一如既往,不吝指教。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