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除了介绍“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有较大名气的书局,或有着自身明显特色的书局的出版标记外,还顾及到其他,并没有取大而舍小,并没有舍去那些并不起眼、但很有特色的出版标记。同时,兼顾搜集除上海之外地区的出版机构的出版标记,数量也很可观。《民国出版标记大观》由张泽贤著。
该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收讯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霍尔将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分开,突破了文本框架内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和“文本决定论”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弊端。凡·祖伦也吸取了霍尔的论点,她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介入媒介收讯的各类研究,一方面赞许当代受众研究已把植根于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相结合,因为这些收讯研究主张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力,而不是被给予意义,这在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本传输的意义消费者。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由媒
多数信号处理论著主要针对理论与方法臻备的一维信号,而对于仍在发展完善中的多维信号处理少有涉及或涉之不深。本书凝聚著者在多媒体信号处理领域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以快速变换、稀疏表示、低秩分析为理论主线,内容涉及图像/视频的感采样、表示、编码、滤波、恢复、三维重建等应用。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维离散余弦变换与离散小波变换的快速分解方法、过完备双树小波变换包优选方法及其图像/视频编码与降噪应用、图像信号的自回归压缩感知方法、重加权矩阵低秩恢复模型以及对数和矩阵低秩填充模型、基于低秩分析的光照度立体重建与三维运动场估计等。本书可以作为从事信号处理等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张斌、蒋宁平编著的《电视研究读本/传媒研究读本系列》从电视研究的经典论著和论文中精选了29篇学术文献,按照的研究逻辑以“理论与模式”、“路径与方法”、“制度与政策”、“节目与类型”、“技术与生产”、“受众与诠释”、“全球化与电视产业”、“电视(研究)的未来”为编名汇为8编,基本涵盖了电视研究的相关领域。《电视研究读本/传媒研究读本系列》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对展品发挥作用的程度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对展览的策划、选题、实施及其他相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修订版)》作者齐玫长期在首都博物馆从事文物陈列研究工作,并参与了首都博物馆新馆陈列的策划与实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该书图文并茂,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博物馆陈列研究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对博物馆而言,以观众为中心的路径转向意味着什么?面对不同年龄、认同和社会阶级的广泛观众群,博物馆应该如何建立相关性?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博物馆应该简化他们的工作吗?博物馆内部需要作出何种应对?在克雷斯基金会的资助下,彼特·萨米斯和米米·迈克尔森对当时认可的、以观众为中心的十家藏品立本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进行了数年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本书:介绍为广泛观众群提供可及性的重要机构;分析这些机构认同与民主的内部斗争;采取个案研究、员工访谈、信息导读等方法向博物馆专业人员阐明如何在藏品立本的机构践行以观众为中心的路径。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是为从事期刊编辑校对工作的同志编写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字、词语、语法、标点、数字、量和单位、版面格式、常见知识性错误等八个方面谈了编校的一些基本规范;下编主要收录了在编辑校对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可以作为编辑校对人员的案头书,也可供一般读者使用。阅读它,有助于读者规范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水平和规范意识。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本书有困难之点二:一、凡中国考古诸书皆为过去文字,其词句多佶屈聱牙,今人不易诵读,作者又不敢擅为变易以掠古人之美。故本编中凡文字艰涩之处皆引用古书之原文,务希阅者耐心读之,切勿疑及作者之故为高深也。二、本编最重要之特点在揭穿伪作古玩之黑幕,惟作伪之术由来已久,已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之职业,虽受骗者不少,然因此赖以为生者亦有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