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秋完成定稿到现在,本书经功了整整两个寒暑,两个寒暑,其实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足以使原稿中的某引起新资料陈旧。两?度春秋,已经使原稿中写进去的某些新事件和未来事件成了历史。在新世纪初的这两年里,中外语言学界发生的新事件数不胜数,当初定稿时的“将来时”已经成了“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我们在看校样时已经对相关文字进行了修改。
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看似普通平常,实则蕴藏着古今中外人生的大智慧,是社会知识的精髓,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很多时候,它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人的一生中,常常会因为不懂得某些社会常识,而因小失大,甚至满盘皆输,因此说,掌握社会常识,是现代人身处世的基本要求,是现代人行走社会的通行证,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多掌握一些社会常识,可以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概率,人生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年人,老年人也存在常识上蝗盲点,一充和更新,这样才能避免种种意外失败和损失。
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重要条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先后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文章,曾经具体地影响和指导了一个时期的出版工作。虽然其中某些内容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不失为一笔反映我国出版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和研究当代出版事业的可贵资料。有计划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出版,对推进出版科研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出版实践经验,对加快出版改革开放、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都是有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经袁亮同志建议,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中国出版论丛》。
本书所列十人为张元、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对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徐调孚、赵家壁。始于戊戌维新志士,迄于新中国文化元勋。我生虽晩,但犹及见其中叶圣陶、张静庐等先生。至于书中所涉及之顾颉刚、郭绍虞、丰子恺等其他文化名流,亦曾获捧手问教,所以读之倍感亲切,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