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现代性:晚清民初的技术转型与文学变革》深入聚焦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历程中的 印刷 问题,以 印刷现代性 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作者详细分析了从手工雕版到石印、铅印的技术转变,如何影响文学生产、催生新文化市场和读者群体,进而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促进了文学与思想的现代化。书中不仅探讨了晚清 崇实 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还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剖析印刷现代性的发展,揭示了出版机构与现代文学产生的密切联系。该书综合传播学、文学、历史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变革进行重新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审视中国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关系的全新视角,值得一读。
自2003年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上海已形成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为主,以网络发布、书面发布为补充的基本格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相关部门和人员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团队总结梳理了日常工作中的所知、所得、所感,汇编成《新闻发布实务手册》,按照 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述 新闻发布会的策划与组织 新闻发言人的素养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 政务舆情回应 政务新媒体发布的运行与创新 新闻发布的网络舆情工作支撑 和 重大活动新闻中心的建设运营 等八章组成,旨在为政府信息发布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16世纪的英格兰,作为新兴产业的印刷出版业逐渐发展壮大,而印刷媒介的兴起又与此时英格兰社会正在经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与发展、旨在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新教改革、以人文主义思潮带动的教育变革以及王权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强化等变迁过程产生有机联系。本书即是将印刷媒介的社会影响力问题置于社会变迁的维度下予以考察,细数这一新型媒介与16世纪英格兰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其在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催化剂作用,从媒介视角对近代早期英格兰社会转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我读《安娜·卡列尼娜》,读《暴风雪》,读《决斗》,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三个火枪手》;当然,还有《石头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突然间,满目阳光灿烂,一排排兰草从蜿蜒而上的长廊间丝丝垂下,顺着碧绿的枝条,一串串晶莹的水珠缓缓滴落,叮咚叮咚,叮咚叮咚……那是什么声音?是我们阅读的心声么? 本集《这一代的书香》,分为“书香消得寂寞:人书忆往”和“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出版与思考”两编,选文52篇。
本书先从理论视角考察版权法应对技术进步的历史,探讨版权法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厘清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化立法者、司法机构与一般社会公众有关两者之间理论关系的正确认知。又从实践视角归纳了版权法应对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出了版权法应对技术进步的基本方略,并专门针对我国第三次版权法修订中涉及的技术进步的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版权法改革框架,为我国版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服务于皮书研创机构、皮书作者、皮书读者的专业学术报告的集结,《皮书研究》每年出版一本,目前已连续出版9本,其在提高皮书研创质量、促进皮书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2023年版《皮书研究》将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皮书研创、出版与传播 为主题,探讨皮书研创平台作为智库,皮书作为智库产品,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参与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等所起的作用。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品牌战略;学术出版规范;专题研究;学术评价等。
以《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近70年、改名20年成长发展的经历,以中国媒体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为背景,解读分析如何做大做强科学传媒,融合创新,增强影响力,服务公众。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地理》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团队归纳总结品牌、企业的宗旨、理念,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地理》为案例,分析20年来中国科学传媒的成长,以及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本书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研究者对《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兴趣和了解需求,为中国科学传媒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服务于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形势。
和非作家、出版人、发行人、书店经理,还有实体书店导购……他们的卖书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这本书里,他们将为你讲述与卖书有关的故事,抒写卖书生涯的苦乐,解答你关于图书销售的疑惑……你可以拾取他们卖书经历中点滴之乐趣,你也可以从中窥见国人阅读之兴趣,你还可以掩卷沉思,反思中国图书之现状,展望文化中国之未来……
上海图书馆编著的《近代中文报申报》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为纪念《申报》创刊140周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00周年而编撰的著作。《申报》创办于1872年,但正式见之于专著介绍与评论的文字始于1917年姚公鹤所著《上海闲话》中的《上海报纸小史》中。之后随着《申报》影响的不断扩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有关《申报》的论述日趋多见。当1949年5月《申报》停刊后,学术界对于《申报》的研究只见于少数几部新闻报刊史著作,专题论文的数量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