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报纸新闻理论。本书次试图把话语研究和媒体研究结合起来,集中论述了媒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报纸上的新闻。正是通过报纸,世界上百万的大众才得以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得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正是这些新闻深深地影响着对我们的生活做出重要决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精英们。
的新闻作品奖普利策大奖,真实折射美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深刻影响美国近百年政治与社会生活。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赏玩味这种令人激奋的读物之价值所在。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奖项。它使新闻记者赢得传奇般的地位,人人都以能获得此项殊荣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它已成为一个记者所希望获得的荣誉之一。同时,一些获奖者表示他们把得到此项奖看作是获得攀登另一座高峰的动力,获奖也是一种责任和力量。普利策奖是以美国报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zer,1848-1911)的遗产作为基金而确立的奖金,开始分设新闻奖和文学奖,1943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作者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化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到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而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阶层和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
《抗战现场》是《伦敦新闻画报》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关于抗日战争图片和文字报道的合辑。在这段时间内,《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在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在战场的线,采写、拍摄抗日战争的现场。出于西方记者的独特视角,他们所记录的抗战现场,有许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例如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军官穿白衣从城头缒城而下的场面,上海遭空袭期间小贩卖“防毒口罩”的场面,八路军战士缴获敌人高射炮后的欣喜之情等;不少照片反映的史实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个鲜血记录下的抗战现场,本书汇集《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从1937年到1938年拍摄的所有抗战现场照片,这些照片采自抗战时期中国华北、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全都在战场的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令人鼓舞的抗战精神和不息的民族精神。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份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时间公共批评。 作者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再作者看来是民主再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再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新闻采访,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它在新闻传播链条上的地位和作用若何? 现代社会,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犹如对阳光、空气和水分的需求一样,变得须臾不可缺少。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日益成为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拒绝新闻、闭目塞听的人,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也不管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或手段如何多样化,新闻要想广为传播,总离不开采访,离不开采集、挖掘新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采访处于新闻传播的源头或起始阶段。尽管人们每天读到、看到、听到新闻,享受到新闻所带来的种种乐趣并获得某种满足,但对新闻是如何采集和挖掘的并不过分注意。然而,新闻的采集和挖掘即新闻采访,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新闻的采集和挖掘,就没有新闻的传播,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观察社会的制高点、磨练人格的砥石和酿造思想的工厂。凡是一个好的官员,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思想家和文章家。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只会用职位、权力说话,而不会用思想说话,用心说话。报纸是大众传媒,每天在传播信息、知识、思想,不能传播的是空话。如果老发这样的文章,总有一天要退化为“官媒”、“权媒”,而不再是大众传媒。 一上夜班就接到发稿预告,有一条朱镕基的活动的消息。过了12点,稿子还不来,我就耐心地等。到12时40分时电传过来了,上面是朱的手迹,大笔左挥右砍,5页稿纸,改得还剩下300字,其中有一整页都撤掉了。我们几个都相对一愣,几秒后,大家都笑起来,高兴地举着改稿去干活。 医生走了,那边两个女孩还在低声私语。那汉子怯生生地喊一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业务规范,构建起独特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 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新闻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媒体格局,各种媒体融合并存、互动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认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要用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的理论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