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件可写的事:停不下来的创意冒险》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co Writers Grotto)的56个作家共同完成,全书有642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 任意门 ,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642件可写的事:关于你的一切》 在这本小巧的口袋书中,共有642个关于所爱之人的问题。比如,对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对方洗澡时喜欢唱的歌,对方给你讲过的笑话,你们一起去过的地方,一起做过的疯狂的事 思考
本书记录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的历史,是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初的教育改革萌动期,成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之中,其间经历了破冰筹办、红火初创、艰辛探索、迎风起飞、发展壮大五个时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养能力的学院,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第1梯队的学院。同时,它又是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 30年来走了一条特色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开文理交叉课程,90年代初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报纸编辑教学,90年代末前瞻性地开办网络新闻班等, 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是这个学院始终不变的追求。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凝聚的学院文化:团结,心往一处想;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创新,特色化发展学科。
什么是新闻?我们为何急于交换新闻?为什么新闻总是耸人听闻?新闻的收集和传播方式怎样影响了政治和我们的生活? 本书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本书系一本文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职工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教育创办35周年,对学院发展建设历史,亲历与见证学院成长,以及自己与学院难忘的经历凝练沉淀的回忆录文章约40篇。全书记录了三十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院发展成长为国内顶jian的新闻学院的历程,是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史稿》的有力补充,共同勾勒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的更为丰满细腻且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作者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化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到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而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阶层和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
教学篇章语言学,ISBN:9787810467070,作者:刘辰诞著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概论,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新潮文体网络新闻的写作,文化娱乐新闻的写作等,对新闻从业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什么是新闻?我们为何急于交换新闻?为什么新闻总是耸人听闻?新闻的收集和传播方式怎样影响了政治和我们的生活? 本书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美国传媒体制的兴衰》适用于多门课程:例如美国政治导论、大众传媒、政治运动和选举以及美国政治发展等。《美国传媒体制的兴衰》的重点在于通过可读性较强的案例研究,分析记者和编辑在美国历史的各个不同时期如何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说明媒体的作用,以及为什么今日的媒体失去了曾经的威信和影响力。
本书是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在《广州日报》所开设的专栏《生猛广州?淡定广州》的结集,文章对广州城、广州景、广州人、广州旧俗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世事万千变,深藏笔墨间。作者世居广州西关,对广州城、广州人有着深刻的理解,生猛和淡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其对广州文化品位、精神内核的形象概括。散文之外,书中还附上作者有关岭南文化的论述及访谈,是抒情和忆述之外的理性补充。 ??一座城市温热的血脉,不是由宏大叙事架构的,更多是由生活细节所构成的。本书的文章带着有爱的怀旧情愫,以简洁具有人情味的文字,描绘广州的人物、风俗、史事等。读者展卷其中,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被唤起绵长的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温暖。 ??这是一本了解广州的好书,不仅广州本土人需要一读,从外地到广州发展、生活或
2003年的春天.一个称之”非典”的病魔突然降临,我们的社会、职业.和个人经历了一场的严峻考验。许许多多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在救治患者的火线.更多的人则工作在疫区的街道、车站、工厂、学校和社区等一线。新闻工作者既亲身经历了防治“非典”的战斗.又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心努力记录下这段非常时期的真实历史。当“非典”的肆虐渐渐平静下来,报社的摄影记者们想到应该筹措一本画册.就如过去每当发生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日报摄影部总会想到的那样。看到这些非常时期的”非常作品”,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为我的同事们感到自豪。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用相机、也用生命.曾与地坛、协和、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他们出没在城市的疫区、隔离的乡村.在病毒实验室、垃圾处理厂,在繁忙的超市和冷清的家禽街市,那些
什么是新闻?我们为何急于交换新闻?为什么新闻总是耸人听闻?新闻的收集和传播方式怎样影响了政治和我们的生活?本书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bookof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读者所阅读的这套“媒介实务进阶教程”文丛,内容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方向,几乎覆盖了新闻与传播学的所有主干专业课程。该出版计划最初由杜骏飞教授提议,经我们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李苗苗编辑多次商讨联系,终于玉成其事。 对这一出版工作,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我从一开始就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明确表示支持,原因有三: 其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实践化教学领域素负盛名,与在高校出版社中声誉日隆的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这套丛书,可谓强强合作,相得益彰。 其二,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成套的教材出版不少,但着眼于“媒介实务进阶”的实用教材尚不多见。即在南京大学,也亟需一套完整的覆盖新闻传播学基本专业方向的实务教材。因此,这套教材的出版,多少有填补空白之功。
《基于剪报的舆情收集与测评-始于上海世博会的创新实践》,本书是对剪报工作应用于舆情监测与测评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大部分内容为上海图书馆近5年来所做的媒体测评和舆情研究报告。
由西方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是晚清学者文士认识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重要媒介,但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和利用均很不够。本书收入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一二0篇,分教论、时评、西学三类,是迄今为止比较完善的《万国公报》选本。
本书侧重从借助媒体、服务媒体、管理媒体的角度,探讨如何规范化地策划组织各类新闻宣传活动。换言之,本书旨在告诉读者策划组织各种新闻宣传活动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操作要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中,笔者分专题性新闻宣传活动、综合性新闻宣传战役、危机传播活动、涉外采访报道活动、新闻发布活动五大类型展开论述,基本上涵盖了当前新闻宣传活动的主要范式。
中国近代小报指的是1840~1949年间,产生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小型报纸。与大报不同,小报以消闲娱乐为主,熔新闻、评论、文艺、知识、娱乐地方掌故于一炉数量巨大,是中国近代文化历史风俗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小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小报有多少种?收藏情况怎样?各种小报有什么价值?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此书勾勒出小报发展脉络,研究小报报人和小报作家,并登录小报登载小说数千种。
本书搜集、征引了丰富的档案文献、报刊杂志、时人日记、文集等资料,对晚清政府的书报检查和教科书审定的全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该书在论证书报检查制度的近代性、书报检查制度的引进源流、书报检查制度的程序与机构、书报检查与时局的密切关联、学部审定教科书的流程等方面时有新见,弥补了学界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清政府对一般书籍的审查并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制度,对报刊的检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对教科书的审定确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京师大学堂颁布的《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在清末各学堂得到了切实推行,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学部颁行次审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及暂用教科书凡例标志着晚清教科书审定制的正式确立,这些结论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