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体育电影文化观念的比较与嬗变》通过中美电影史上若干风格迥异的经典体育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总结出了具体的绵延在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取向之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美体育电影文化观念的比较与嬗变》的作者是肖沛雄、万文双。
本书从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草根崛起等时代大背景出发,引出对近几年选秀热的思考。本书论及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媒介条件以及大众的心理基础,还试图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对选秀现象加以分析,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选秀活动带来的巨大的产业链。最后,本书还作了一个补充性讨论,间或有一些专题的定性总结,行文着眼于工具性,以辞典的形式选取了选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概念,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作了尽可能深入的解释 作为一场庄严的嬉戏,“选秀运动”或“选秀浪潮”,是中国媒体变革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公众娱乐的奇观,甚至还成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修辞,其中所蕴藏的学术讨论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作者以随笔、文化评论、访谈录的形式发表了对选秀活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民主娱乐
本书沟通新闻学与历史学,扩展视角,重现1905至1921年报界群体活动的史实。在用力搜集各类史料的基础上,关注报界的结社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维护行业公益等有组织行为,着重探察其包括职业群体自认和国民意识提升两个层面的群体自觉进程,拓展了近代中国新兴社会群体史研究。
当下,传统广播危机四伏,广播业面临深层次调整。连新元著的《听觉媒介景观再造:城市广播转型研究/融媒体新视听研究丛书》以城市广播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帮助传统广播人找到痛点、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社会飞速变迁,广播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听众已经不是过去的“受众”,广播如何适应听众的需求?从“强关联”到“弱接触”,广播如何重构“用户”关系?渠道失灵、“头部内容”缺乏,广播如何形的运营闭环?车联网、人工智能将带给音频媒介怎样的未来?在“万物皆媒介,万物皆有声”的未来,如何重新定义音频的价值?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6)》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收听行为、频率竞争格局、节目竞争格局以及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5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除了对2015年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几个主要频率的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9.3”抗战胜利阅兵在各媒体平台的传播表现、晚高峰时段广播市场动态浅析、方言类广播节目发展现状及特色、2015年广播广告市场新观察、广播受众新媒体接触与消费状况分析、CSM广播虚拟测量仪调查法解析及与日记卡法比较、新传播环境下广播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等内容;第三部分“收听数据”,这部分是CSM媒介研究2015年进行收听率调查各城市网及各省网的收听统计数据,主要内容涉及人均收听
在《读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编者从三十年来的已刊文章中选择精粹,依循杂志自身的风格特征,按如实、说短论长、蜻蜓点水等编辑成《灵蛇之珠(读书笔谈精粹)》,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答谢那些在三十年间始终不渝支持编者工作的读书界的朋友们。 ????《灵蛇之珠(读书笔谈精粹)》(作者读书杂志)收录《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日记是可怕的》、《想象:被搁置的天赋》、《谁“懂”音乐》、《从“建筑之树”说起》、《从服装开始的改革》、《文人的青春文人的病》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