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册究媒介传播中充满矛盾的跨文化道德实践,探索大众媒介层面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障碍与可能性。全书分为五篇。篇从宏观层面探讨媒介、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第二篇探讨国家权力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第三篇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第四篇探讨新媒体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与可能性;第五篇探讨电影和时尚的跨文化传播。这些研究揭示了全球媒介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可能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因素,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构成可感受的跨文化传播幻象。
丹·席勒编著的《传播理论史》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如今年轻的摄影同行很少知道,贺延光的名字当年家喻户晓,并不是他拿着照相机四处寻找拍摄对象,而是他首先成为被拍摄的人。他本人是位赫赫有名的时代英雄。那是在1976年春寒料峭期间,他与工友们一道,亲手扎了一个大花圈送往天安门,他们是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年轻人。不久后遭到整肃被关入狱,在牢房里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和抓捕 四人帮 。年底出狱时已经换了人间,却被告知 当年抓你是对的,现在放你也是对的 。两年之后的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社会氛围中,他在崇文区手表壳厂被发掘出来,受邀去部队、机关、企业、大学各处做报告70多场,贺延光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整版,并配有大幅照片,一夜之间他成了全国著名的新闻人物。 《在中国新闻的第一现场》收录了作者的新闻摄影作品,本书图文并茂,由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2.162亿元大手笔购藏苏州过云楼藏书,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该藏书占“过云楼藏书”四分之一。经过一波三折的传奇故事,该藏书终于回归江苏,现典藏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该“过云楼藏书”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组成。为了让收藏界、古籍界、学术界早日一睹该藏书全貌及文化价值,凤凰出版社现将其书目图录汇集成《过云楼藏书书目图录》(陈海燕主编),增加序言和细目,配以提要,以符合古籍出版规范,现将各图版重新排版,另配函套,定制高档图录,以飨读者,实现社会承诺。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收讯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霍尔将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分开,突破了文本框架内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和“文本决定论”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弊端。凡·祖伦也吸取了霍尔的论点,她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介入媒介收讯的各类研究,一方面赞许当代受众研究已把植根于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相结合,因为这些收讯研究主张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力,而不是被给予意义,这在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本传输的意义消费者。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由媒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科学技术论手册》是国际STS的学术组织4S学会为梳理STS研究的成果和思路而组织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研究项目的成果。书中从所有涉及到的角度对STS这个有着众多分支和流派的大学科进行了的清算。是国际STS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学、科学伦理学、SSK等等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数十年来不曾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