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力考察从早期报业全媒体化转型到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再到媒体深度融合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这一进程中的经验探索轨迹、理念观念转换与战略逻辑转型。书中一方面,基于全媒体这一中国化的媒体融合概念,寻求更强大的理论诠释力,谋划更具前瞻性的战略选择,探索从结构化融合模式到深度融合模式转换的趋势与规律;另一方面,从不同维度出发,直击当下全媒体融合转型中的核心问题,系统性阐释与论述我国报业全媒体融合转型的理论逻辑与战略实践。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华语传播学社群,采取对话的笔调而舍拘谨的理论书写,目的在于营造探索与对话的气氛。顾名思义,本书强调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主要线索在于分析传统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变化,把传播议题安置其中并作理论推敲。核心概念是“现代性”的特征与轨迹。全书共九章,重点分析十本重要理论著作及十多位社会理论家,最后一章综合各家之言,并推出“媒体现代”的理论构想,力图对前人作出修正与开拓,为传播学与社会学筑起对话的桥梁。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
作者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 作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对诸如意识形态、结构和代理机构以及媒介在冼准则和公民和权利与义务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再评价。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任何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绝无功利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来不存在。过去,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只注重了它的宣传作用,而忽略了它还有商品性的一面。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出版事业的二重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要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建设、发展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的思路,全面厘清管理脉络,创建了符合东莞图书馆发展特色的制度框架体系,为东莞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南,进一步促进了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上,延续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思路,并重点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制度体系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制度规范行为;结构上,全面、完整,从组织文化到行政管理再到业务规范,全方位涉及,并自成体系;时效性上,反映了东莞图书馆管理规范的研究成果,紧贴实际,并与国际上通行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接轨,具有前瞻性。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8辑分三个专题: 专题一为“皮克林研究专辑”。皮克林是当代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实践的冲撞”的概念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乃至科学研究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专题选择了皮克林的作品四篇、皮克林的访谈一篇、国外学者关于皮克林的研究三篇以及学者关于皮克林的介绍和研究两篇,将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深入化的皮克林思想肖像。 专题二为“西蒙栋技术哲学研究专题”。西蒙栋是20世纪法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他的技术哲学研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和走向。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西蒙栋的介绍尚不多见,为弥补这一空白并推进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展。本专辑选择了西蒙栋的作品三篇以及国际学者的研究三篇,力图展示一个西蒙栋思想的总体轮廓。 专题三为“青年哲学论坛”。本专题面向青年学
《媒介形象》讲述了: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