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
    •   ( 4767 条评论 )
    • 徐泓 编著 /2015-01-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于2013年1月推出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连续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给了我修订的机会与时间,使我能够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勘误、校正以及补充

    • ¥25.4 ¥45 折扣:5.6折
    • 翻书忆往正思君 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 上海三联书店
    •   ( 49 条评论 )
    • 李昕 /2024-10-01/ 上海三联书店
    • 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 由书见人,由人见时代、见精神。 细述40年出版往事,重现先生学人气度风骨, 映照一个时代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的文化气象。 知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李昕先生从事出版业40余年,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图书,与诸多文化界重磅人物有过深入直接的沟通。 在这本随笔集中,他用温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与近30位学者、作家和出版人的往来故事,生动重现了先生学者的为人、气度和风骨,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 书中的一手资料和100余幅照片,既能使读者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一代先生学人的为人为学,也为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史料。 周有光|钱钟书|钱学森|杨振宁|吴敬琏|傅高义|韩启德|田家青|杨绛| 马识途|王鼎钧|邵燕祥|杜高|王蒙|关愚谦|刘再复|韦君宜|曾彦修| 屠岸|蓝真|刘振强|陈早春|杨德炎|

    • ¥39.9 ¥79.8 折扣:5折
    • 西方传播学名著导读
    •   ( 74 条评论 )
    • 胡翼青 主编 /2024-08-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传播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扮演着联结者的角色,不了解传播,就无法理解人与社会。传播理论的体系庞大而驳杂,不仅历史起点晦暗,而且边界含混不清。与其挂一漏万地概括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结构,还不如在名家名著的星丛中感受和体验传播理论的脉络。《西方传播学名著导读》遴选了西方传播研究领域的35部经典著作,涵盖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论流派,通过导读的方式让读者全面感受传播理论开放的知识图谱。

    • ¥55.7 ¥99 折扣:5.6折
    • 媒介与记忆 大众传媒学术研究
    •   ( 103 条评论 )
    • /2023-11-19/ 四川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关于大众传媒的学术研究译著。大众传媒既可唤起人们回忆往事的兴趣,也可帮助人们储存与回溯记忆。在《传媒与记忆》中,乔安妮 加德汉森通过分析广播电视、流行音乐、明星消费、数字媒体、手机使用中有关记忆与遗忘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大众传媒与记忆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涉及 难忘事件 的媒介表征、参与记忆与遗忘的大众媒介工具、储存记忆的传媒技术,以及传媒产品生产者在型塑人们记忆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全书共8章。前两章介绍记忆研究作为一门专业研究领域的百年发展史及其与传媒研究的联系,界定了记忆的四种类型。第3至4章阐述了人们通过大众传媒 制造记忆 ,不仅仅是为了储存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而是为了与处于其他空间中的社群及其生命故事相关联。第5章以英国BBC广播4台为案例,论述声音与记忆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广播纪录

    • ¥36.6 ¥65 折扣:5.6折
    •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   ( 53 条评论 )
    • 韩震 /2024-06-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

    • ¥43.9 ¥78 折扣:5.6折
    • 弱传播 舆论世界的哲学 邹振东著 控制舆论风向新闻传播化解危机个人企业家新媒体人公关集团学习用书舆论世界生存法则
    •   ( 404 条评论 )
    • 邹振东 /2018-12-01/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

    • ¥34 ¥68 折扣:5折
    • 翻译传播学十讲
    •   ( 410 条评论 )
    • 尹飞舟余承法邓颖玲 /2021-05-31/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 ¥22.5 ¥40 折扣:5.6折
    • 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 1905 条评论 )
    • [美]伊莱?帕里泽(Eli Pariser) /2020-08-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 过滤泡 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 智能隔离状态 :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 互联网历史 ,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

    • ¥33.7 ¥59.8 折扣:5.6折
    • 造镜者
    •   ( 26 条评论 )
    • 【美】史蒂芬·福克斯 著, 张萌秋 译 /2024-09-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早期汇集了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影响力的高峰,之后逐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失去其影响。书中专注于那些生产了19 20世纪美国广告的广告人们,包括设计师、广告文案、艺术家、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告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个人的产业,它体现了生产者的怪癖和个性,所以《造镜者》可以看作的是一部广告行业男男女女,尤其是传奇人物如拉斯克、罗比凯、伯恩巴克、奥格威等的群体传记。 《造镜者》也试图去理解广告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广告往往被批评者们当做抨击的对象,但广告只是反映社会趋势和问题的一面镜子,广告人就是这面镜子的制造者。

    • ¥72 ¥128 折扣:5.6折
    •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技术、媒介物质性与人机融合(新闻传播学文库)
    •   ( 142 条评论 )
    • 吴璟薇 /2023-09-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探讨的是智能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身处智能数字化时代,这一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索出发。理论方面,作者融合了当下较为前沿的媒介平台化与平台社会研究、媒介与技术研究、媒介的物质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范围内,这些理论成果在新闻学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属于较为新颖和前沿的,突破了国内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资源。实践方面,作者结合当前我国新闻行业的实践成果,对多家媒体(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化平台)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创新发展进行调研访谈,前沿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

    • ¥33.7 ¥59.8 折扣:5.6折
    • 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 196 条评论 )
    • [波兰]莉莉·蔻利拉奇Lilie Chouliaraki) /2023-03-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面对充斥在大大小小屏幕里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人们或是如路人般冷漠旁观,无动于衷;或是如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他者之痛的观看如何转化成社会团结,既是人道主义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问题所在。 在《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一书中,作者认为,现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虽然不再把受灾的群众表现为被动的的他者,但是却把救灾转化成公众追求时尚和快感的游戏、慈善组织自我品牌的营销、明星的秀场和集体心理治疗。灾难没有成为真正联结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集结号,没有成为再次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机,反而成为西方公众自我娱乐、自我确认的派对。后人道主义的灾难表征里面不再有被动无助的他者,只剩下自恋的大写的自己,它的名字叫西方。 作者呼吁旁观者超越充满讽刺意味

    • ¥44.9 ¥79.8 折扣:5.6折
    • 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
    •   ( 297 条评论 )
    • (意)约翰奈斯·艾赫拉特 /2016-12-08/ 四川大学出版社
    • 成为丑闻的事件是否具备内在的 丑闻性 ,或者说,确实存在本身就会演变为丑闻的事件吗?在《丑闻的力量》一书里, 丑闻 这一概念重新得到了审视。丑闻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由公众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念则由媒体叙事建构。丑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能够挑战现有体制,削弱其合法性。在丑闻的制造过程中,传媒起到了整合作用,它将真实事件解释为公众有目的性的行为。 通过对当今大众传播中大量丑闻的讨论,艾赫拉特得出了全新而令人惊奇的结论:丑闻是建构出来的观念。 艾赫拉特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童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事方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对

    • ¥27 ¥48 折扣:5.6折
    • 理解新媒介:变化与挑战(第2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
    •   ( 40 条评论 )
    • [爱尔兰]尤金妮娜·希尔佩拉Eugenia Siap /2024-06-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为一种社会技术形态,新媒介已经全面嵌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认识并合理解释数字世界的复杂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本书翔实而全面地呈现了理解科学技术、媒介与社会之间关系所需要的理论工具和知识资源。 作为一本面向媒介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著作,本书为那些希望探索新媒介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 ¥56.2 ¥99.8 折扣:5.6折
    • 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 157 条评论 )
    • [美]卢卡斯·格雷夫斯lucas Graves) /2023-07-0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是考察美国新闻界和政治传播领域 事实核查运动 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历史情境建立在美国新闻业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言论真实性的持续追查和报道上。选战期间,专业事实核查人员和更广泛的事实核查运动在美国新闻业中兴起,为研究者观察新闻生产和新闻生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作者格雷夫斯耗时5年,进入事实核查机构PolitiFact参与事实核查的活动,还实地考察了其他两家专业事实核查机构FackCheck.org和Fact Checker,访谈这三家机构的创办人和主要成员,参加它们主导或与其他组织携手开展的业务和研讨活动。通过对事实核查日常实践的 深描 ,作者讲述了美国事实核查行业兴起的故事,运用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回答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事实核查,它与媒介批评有何不同;什么促使了事实核查行业的

    • ¥49.5 ¥88 折扣:5.6折
    •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
    •   ( 1322 条评论 )
    • 周翔 著作 /2014-05-01/ 重庆大学出版社
    • 本书旨在从传播内容特征、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容的结果和影响等三大方面,归纳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以此来说明内容分析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并展示其运用的路径。 通过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寻根溯源,全面研究内容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向,厘清各个研究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流程,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国际研究实例,系统介绍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并在介绍国际*内容分析研究动态的同时,详细讲解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内容分析软件使用,为新闻传播内容分析法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路径。 书中借以说明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实例均来自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涵盖新闻传播学各个分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其他相关领域,无论是案例的解释性还是代表性都能使读者豁然开朗,同时也给读者提供

    • ¥34.9 ¥62 折扣:5.6折
    • 媒体环境学译丛——被数字分裂的自我
    •   ( 150 条评论 )
    • 伊沃?夸蒂罗利 /2021-09-0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距马歇尔 麦克卢汉提出 媒介即讯息 的观点,已近半个世纪。其间,数字技术勾住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难以抗拒。自我对无限力量的渴望侵占了灵魂对无限的追求。此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介步入我们的心灵,填补我们深层的需求 我们对交流、知识和创新,甚至亲密和性的需求。如果不深深扎根于诸如此类的人的品性 靠经验和内在探索确立的品性,我们就会变得脆弱,我们的思想和脆弱的身份就可能会被外包给数字技术。

    • ¥38.9 ¥69 折扣:5.6折
    • 媒介环境学译从——麦克卢汉精粹:第二版
    •   ( 235 条评论 )
    • (加) 埃里克?麦克卢汉, (加)弗兰克?秦格龙 /2021-09-0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麦克卢汉十余种著作,分四部,含十九章,再加首尾的 绪论 和 各章注要 ,囊括了这位20世纪思想家和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的思想精华。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互联网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论断: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地球村 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

    • ¥60.8 ¥108 折扣:5.6折
    • 媒介文化通论
    •   ( 982 条评论 )
    • 陈龙 主编 /2011-09-0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研究媒体不仅要关注媒介的社会功能、舆论功能,更要从文化层面对当代各种媒介现象进行更为深入仔细的考察。本书将媒体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并对各种媒体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深入和全面地考察。

    • ¥16.9 ¥30 折扣:5.6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