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兴起于当今西方世界的媒介民主公共运动方兴未艾,它的政治意义何在?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萨帕特主义以及独立媒体运动引发了学界和政治界对批判性传播的关注。这股学术浪潮的主要关注点在另类媒体和社会运动的“媒介策略”之上,如“通过媒介推进民主化进程”。海科特,凯偌尔的这本《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乘这股学术浪潮之势,分析媒介自身的民主化问题,并将媒介作为对其他社会运动产生关键性影响的特殊领域,对新闻报道机制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假设大众传播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民主赤字”,是“民主赤字”推动了全球化中心地带(北大西洋地区)的公共传播改革。本书的聚焦点是激进主义运动如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内容、媒介业界、媒介结构和媒介政策提出挑战并促使其改革。 本书
《我是吉他歌手·吉他弹唱最热流行歌曲集(新版)》是一本由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吉他弹唱曲集。共收集173首初学吉他必弹、喜欢的歌曲,有经典的流行歌曲,也有很多由热歌改编而来的吉他弹唱歌曲。《别找我麻烦》《孤独患者》《时间都去哪儿了》《花房姑娘》《泡沫》《时间煮雨》《我好想你》《董小姐》《夜空中最亮的星》《致青春》·····
本书分理论篇和实务篇,主要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媒体应对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阐释,揭示媒体应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新闻文本是新闻的物质载体形式。目前学界尚未形成有体系的新闻文本学。 本书以新闻文本为“学”,从两大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新闻文本的特征和规律。上编“新闻文本生成论”立定于宏观层面,讨论新闻文本的价值,内容、符号、结构和单元的生成,下编“新闻文本表现论”整体上讨论新闻文本的叙事,风格和体裁,并着重研究报刊新闻文本、电子新闻文本的文本特征。 本书注重新闻文本的规律总结,同时注重实际案倒分析,对新闻文本研究、新闻作品解读以及新闻文体写作都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丽的岁月电波:纪念广播100周年1910-2010》赋予了这些带着书卷陈香的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和时代气息,形成了书籍本身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这里,我要感谢听众朋友对节目和活动的支持和关爱,正是你们值得赞赏的爱护之心与文化品位促使了这种富于人文色彩的活动和书籍的诞生。我还要感谢《丽的岁月电波:纪念广播100周年1910-2010》的作者们,是你们用阅历、激情和文笔,让读者得以采摘和分享你们记忆中些许闪光的片段,呈现给社会这道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作者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巨细,都浸润在媒体的辐射之下。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本书从马恩列斯的原著中摘取的“原汁原味”的新闻出版的论述。本书较系统、完整地编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新闻出版的论述,编选自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等内容。本书摘编了他们在不同时期对新闻出版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他们在上述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贡献。
本书以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测量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水平与结构,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媒体机构和不同地区的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差异,证实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对职业承诺的负面影响,提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与防预的策略。对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管理者了解、应对职业倦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将媒介研究和性别研究相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和媒介研究的经典议题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媒介与女性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媒介与女性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梳理。
《清末新闻、出版案件研究(1900-1911):以"苏报案"为中心》作者以中立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全方位地考察“苏报案”。细致展现了清政府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引渡、审判、量刑等一系列环节上反复交涉的曲折过程,从维护国家司法主权的角度谴责了列强的霸道行径。进而将英、美、法、德、日等国法律有关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与惩处诽谤罪的立法精神、量刑幅度,与《大清刑律》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又将“苏报案”与清代历史上的文字狱进行了纵向比较,从立法学与司法学的角度,论证了随着中国近代史社会的转型,落后的、野蛮的《大清律例》终将被废除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内容,开拓了“苏报案”研究的新领域,对近代法制史、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