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国际传播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人工智能篇、传播主体篇、传播内容篇、媒体和平台篇、比较与借鉴篇六个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状况,解读国际传播发展趋势,总结国际传播发展规律,有助于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本书从宏观视角出发,旨在全面审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展示了运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中国不同国际传播主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的创新实践、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构建更加高效、多元、和谐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学术精神的流变,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映射。本书以三十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传记为主体内容,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学术发展为背景,既分别展现出不同代际间新闻传播学者的生命历程与学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勾连和个体轨迹,又对当代中国传播新闻学术精神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传承与流变的规律进行了挖掘和勾勒。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与石印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匹配。鉴于此,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曾丹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中国在地的媒介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石印报刊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作者爬梳了诸多史料,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评价,就其多元、复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拓展中国报刊史研究的路径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在过去十余年中,新闻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技术革新、广告收入骤降、公众信任下滑等诸多因素交织,令传统新闻媒体的商业运营陷入困境。在这一转型融合的关键时期,如何审时度势,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是摆在每一个新闻组织面前的挑战。与此同时,一批新崛起的数字新闻机构,为新闻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探索创新与众不同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对当下新闻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案例进行全景式扫描和深度剖析,精选《卫报》《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财新》等11个国内外新闻机构的创新案例,它们或是传统媒体的转型先锋,或是数字原生媒体的开拓者。透过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本书试图为读者勾勒一幅新闻商业模式创新图景,揭示新闻业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
《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以“全球化和传播的全球化”为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框架,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使媒介性质和传播主体趋向多元化,也使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疏离、媒介消费与意义共享的分裂、全球传播与地方抵抗的并存构成了新的张力。而全球化对国家产生的冲击带来了国家认同的危机,由此相应的,媒介在国家认同建构方面的作用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重点阐述媒介如何建构国家认同,通过具体案例,对媒介通过重塑集体记忆和进行共同想像以制造国家认同的方式做了分析。在全球传播时代,媒介把国家带进了家庭,而集体记忆重塑和传统重新发明是媒介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而媒介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冲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中对进行
铁道兵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从1948年诞生到1984年撤销并入铁道部,历经35年的风风雨雨,从战争年代,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志在四方,艰苦奋斗,被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出队”。血汗洒遍神州地,经纬铺向彩云间,在人民军队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剑英元帅的题词,精辟地概括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形成的“铁道兵精神”。这不仅是我们这支队伍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仍然需要发扬光大。本书的出版无论对昔日还是今天的“老铁”们,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部新闻作品选,这是一本有历史价值的书。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人
心理距离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情境要素,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该书从文艺美学和经典传播理论人手,对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进行探源性梳理,初步建立了其框架体系。该书剖析了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不同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并从媒介特性、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角度,提出并论证了“适度心理距离”的观点。运用这一原理,笔者重点对“南京零距离”现象、“黄健翔解说门”事件和“于丹现象”进行了个案研究,以验证该理论的可操作性,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罗伯特·L.希利亚德、迈克尔·C.基思所著的《美国广播电视史(第5版)》是对20世纪广播电视产业的历史概览。作者不仅全面地描述了令广播和电视成为主导性传播样式的事件、人物、节目和企业,而且跟进了过去十多年中技术的新进展,反映了包括播客、网页等在内的技术的发展,详尽讨论了它们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层面的复杂影响,指出了在YouTube、Podcast、iPhone等到来之际,“广播电视”涵义的革命性改变:对于专注美国广播电视业历史与前沿的读者来说,《美国广播电视史(第5版)》不可不读。
本书是一部爱国诗词选编作品,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众艺术审美、参与爱国诗词创作、树立文化自信。本书臻选收集中国古代至现当代爱国诗词名篇共60首,邀请知名书画家根据原作创作相关书法作品12首,创作
《知识社会中的大学》详尽地介绍了知识社会学、现代性社会理论及全球化理论等三个领域中有关大学理论的争论,并深入思考了知识社会中的大学身份问题。杰勒德·德兰迪将大学视为现代性的关键机构,同时也视为知识、文化和社会相互联系的场所。他追溯了自由民主理念、组织现代性与现代大学的历史关联,评析了全球化、信息时代、民族国家、学术资本主义、文化政治学、知识生产新模式等新兴话语对大学理论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大学使命的独到看法。他反对“大学消亡”的观念,认为在当今的知识社会中,大学应该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并担负起三个使命:重新沟通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恢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大学与社会、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知识社会中的大学》适合对知识社会、现代性、高等教育和大学前途之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