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是北京广播学院汉语普通话播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播音发声的理论,懂得练习方法的根据,以利播音发声实践。 二、播音发声是语言发声的一种,它的理论必然涉及到语言学、汉语普通话语音,以及发声的物理、心理机制和生理活动诸方面。本书力图对这些方面的有关问题作出简要的叙述,重点放在发音吐字的生理活动控制上。 三、发声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习成效最终要以实际发声能力与质量来检验。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在前人播音发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服务于实践。离开了发声实践则观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于各项控制练习需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四、在探讨发声的物理特性、心理特性及生理特性时,不能不引入自然科学的观点、实验语音学的成果。这些观点和成果有助于探索播音发声的奥秘,却不
本书从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跨学科研究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进而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断裂与延续的传媒动因以及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转换机制和在近现代的逆转方式,以便正确认识大众传媒重要的文化功能,正确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正确评价“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这对于真正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建中国文化话语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传媒话语权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等内容。
《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这是一本关于协和前世今生的史书。作者(约翰·齐默尔曼·鲍尔斯)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活动为主线,描绘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长轴画卷。书中纪录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诞生、兴盛、挫折和复兴的演变,忠实反映了洛氏基金会以“促进人类福祉”(toward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为目标、欲以西方科学改变中国的努力。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以当前国内外主要流行的节目形态为对象,全面解析不同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内涵、组成元素、构成方式和运作机制,《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所涉及的节目形态主要有广播节目、电视新闻节目、专栏性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游戏类节目、电视栏目剧、电视活动类节目、电视社教类节目十类。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结合大量案例进行多方位解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俗化、实战化,适用于迫切需要了解节目形态构成和运作的高校教师、学生,也适合于想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创新方面有所行动的实践操作者阅读。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
中国、外国都有一些的新闻记者。由于他们发表过大量成功的新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我们编辑、出发这套丛书,就是为了探讨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借鉴他们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名记者,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服务。 这套丛书的编辑体例是:每位名记者各占一本,每本15万字左右。前面是专家对他们的评传,后面是对其作品的精选。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一句 “子不语”挡住了多少灿烂的阳光!这是一个国人的悲哀——有些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为了重建国学,振兴国学,我们编著了这本书。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为此,我们对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经久不衰
中国、外国都有一些的新闻记者。由于他们发表过大量成功的新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我们编辑、出发这套丛书,就是为了探讨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借鉴他们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名记者,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服务。 这套丛书的编辑体例是:每位名记者各占一本,每本15万字左右。前面是专家对他们的评传,后面是对其作品的精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的贡献。 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本书适应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总结了电视栏目的创作理念,对新闻、社教、生活服务、娱乐类栏目进行了透彻的解析,对电视纪录片、电视访谈在栏目中的广泛运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对电视栏目的设置及多样化的发展等也有独到的见解。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样,对电视理论研究及电视记者、编导人员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早的长篇小说,它根植于日本文学的沃土,同时融会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我们忽略了近邻的成就,对该经典的认识甚至远不如对乔叟、卜迦丘、拉伯雷等西方文学来得深刻。 作者赴日本多年,不仅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对《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独到的讨论;还提供一份准确、详实的材料,使中国“源学”具备了一个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