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从语法到语法技能》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的基础。语法是一个有条理的体系,它是一项技能,强调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而非单纯要求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存储。语法技能是除了听、说、读、写以外,教师们应当注重的第五种技能。
《西方语言学前沿书系·认知语言学丛书·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是在语言学意义上对交互主观性研究的一部非常受欢迎的专著。作者通过否定、互补以及话语关联的详实调查,清晰地表明了交互主观性、话语管理以及议论导向非常重要,甚至是在语法的核心领域也是这样。在语言意义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中,《西方语言学前沿书系·认知语言学丛书·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颇受欢迎,很多语言学研究者因而受益。
本书多方追溯汉字演化的轨迹,并与腓尼基字母、苏美尔线形文等古文字作比较,从全新角度探索汉字起源问题。作者指出中国历来的“书同文”政策使语、文分离,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而且汉字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形声的高度美,造成汉字这一枝大树卓然兀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字、文学、书法艺术的连锁关系构成汉文化的特色。作者还揭示了汉字未形成初期陶器上的大量线形符号反映了古代闪族人使用字母并尝试采择陶上符号以代替借用契形文的雏型字母之特殊观象,从而提出了字母出自古陶文的“字母学假说”。作者更指出不使用字母是中国古代就做出的明智选择。本书不向香港、澳门及国外地区发行。 作为“业精六学,水备九能”的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大师,饶宗颐先生被论者称为“无愧于当今汉学界导引先路的学者”之荣冕。因其博古
吴承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回归性研究,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根据相关史料和文本系统考察了中国文体学的历史发展和特征,是一部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征引翔实的学术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4章,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学考察、文体功能、人品与文品、地域对文体的影响、文体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各时期学者对文体学的研究著作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各项基本问题,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凸显了文体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用,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作品。
《藏语言文字研究史》以一千多年来的藏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历代藏族学者关于语言学及语音学的普遍性解释为线索,以书面规范语言为主要指向的传统文法学理论为主,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探讨了藏传语言学的历时研究。作者认为,从语言学科的研究轨迹看,藏传语言学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适合自己语言实用规则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和理论以本土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线,继承和发展了对古印度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据此,作者完玛冷智、多杰东智、周毛草把藏族语言文字研究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可以说,《藏语言文字研究史》是有关藏语言文字研究史的综合论著,填补了藏语言文字研究史的学术空白。
《新华汉语词典(大字本修订版)》共收条目60000余条,包括字、词、词组、成语、熟语等,基本反映现代汉语词汇面貌。 除收录现代汉语常用语汇外,还收录常见的方言词,文言词,百科词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新用法等。 在字形、词形、注音等方面,均严格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 体例科学严谨,释义准确简明,例证丰富精当。 配有精美插图800多幅,为准确理解字词意义提供帮助。 提供附录7种,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求。
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
《现代汉语动词的指称化研究》是一本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语言学专著。本书研究的结论反映出汉语动词指称化的不同质与层级性;汉语史上单音词时期和双音词时期词类范畴的质变,以及汉语单双音节词的心理认知差异;指出了动词指称化的类型学视野,不同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当然汉语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
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
叶姆斯列夫是语符学的主要创始人。20世纪40年代,对叶姆斯列夫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时代。当时,叶姆斯列夫正走向学术辉煌,完成了许多重要论著的撰写工作,其中包括《语言理论纲要》、《语言导论》和《语言理论绪论》。本书是叶姆斯列夫语符学文集,本文集中将《语言导论》选排在《语言理论绪论》之前。从这两部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符学追求的不是具体语言的亲缘关系,也不是具体语言的结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结构;在语符学中,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结构是一种关系结构。另外,叶姆斯列夫严谨的科学论证,孜孜不倦的科学追求和努力,值得后来者的我们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