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我国语文学目前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专享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对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汝南召陵(现河南漯河市)人,性格淳朴诚信,博览群书。从古至今,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们既推崇这部经典,更敬重许慎的为人,均尊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以《说文解字》为依托,精选了1000个现代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汉字,为每个字配上一幅精美插画、200字左右的精短解说,以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演变,来揭示汉字诞生、演化的过程,同时展示了该字在现代社会的使用状况。本书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文字精粹,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汉字爱好者、创意工作者的工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本书稿共收集了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作者常年浸淫于文学的天地,寻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联,随着心得渐增,他引入电脑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有系统地梳理汉字的构件,试图找出解释力更强的说法。于是,作者巧妙地将汉字的部首作为汉字的构件之一,进行梳理整合,将其浓缩在“汉字树状图”中,通过清晰、简要的说明,可以让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能凭借自身的汉字使用经验,得到许多新奇的发现与乐趣。 此外,本书稿在详细介绍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的同时,也海量收集了这些与“人”有关的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等,读者可根据本书稿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而以部首及其他发散式理解方式,又能让读者迅速了解不同汉字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本书是一本以“根-树干-树枝-树”
《儿童本位的翻译研究与文学批评》是作者十五年儿童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汇总,体现着作者作为研究者的使命感和生命诉求。本书采用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这一工作定义,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贯穿始终,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出发,通过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探讨文体风格、社会规范、衔接连贯和译者素养等核心问题以及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框架和模式;随着研究的推展,对儿童观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和中外比较,并透视儿童文学翻译背后译者的儿童观,继而以儿童本位为思想武器对图画书、幻想小说和少年小说等体裁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批评实践,从而构建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有机体系。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76,Cohesion in English hasestablished itself as a standard textbook.It is concerned with arelatively neglected part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its resourcesfor text struction,the range of meanings that are specificallyassociated with relating what is being said or written to itssemantic environment,A principal ponent of these resourcesis'cohesion. This book studies the cohesion that arises from semantic relationsbetween sentences.Reference from one to the other,repetition ofword meanings,the conjunctive force of but,so,then and the like areconsidered.Further,it describes a method for analysing and codingsentences,which is applied to specimen texts.
这是一个窗口,通往汉字王国的窗口。文字的创造是社会的投影,字间与世间的事情似乎一样,那里也充满着鲜花与荼毒,残忍与温馨,善良与狰狞,情仇与爱恨。 为什么房子底下卧着一头公猪就是“家”?屋子里边坐着一位女性即为“安”?在“家”中,为什么离不开“挺”?家庭会不会走到尽头?母猪拱圈为什么会拱出一团“火”来?羲、娲(即伏羲、女娲)为什么原出自感叹词“兮”与“哇”?乘龙快婿的夫君也有发祥之地吗?为什么“海”原本是指母亲的胸怀?室、屋、房、舍、宅同为人居之所,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待嫁的女儿为什么称“闺女”?为什么人们有时称自己为“余”?村与庄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爱情与猫头鹰有什么关系?“幸福”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等等,这些待揭的千古之谜,作者从文字的原创性奥秘这一角度,发人之未发地都一一进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内容通俗易通,妙趣横生,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汉字解说读本,读者在拿到书的一时间,即能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干戈”与“玉帛”入手,详细解读与之相关的将近700个汉字的基本含义,并以图画形式描述汉字构形源流,同时也详细列出了与这些汉字有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内容。 《汉字树6:五千年的刀光剑影》以“树”的形式来解读汉字,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汉字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既能丰富文字学知识,又能提高国学素养。
这本《文心雕龙讲疏》,最初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为书于,于一九七九年初版问世,印行了两版后,一九九二年更名为《文心周龙讲疏》,又印了三版。 本书改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取既有讲话,也有疏记的意思。一九四六年,我在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任讲师时,曾讲授《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某些观点,即萌发在那时的讲课中。
近十年来,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居住的人员日益增多,很多人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需要学习沪语。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上海说唱和上海滑稽戏艺术,对上海话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研究,他总结自己的演出和教学经验,创造了“徐世利沪语拼音法”,并运用这个方法,为外地来上海的学生和务工人员上课辅导。实践证明,“徐世利沪语拼音法”易学、易懂、易记、易用。为配合讲课,作者编写的《标准上海话自学法》于2007年出版,深受读者欢迎。2009年作者将本书做了修订,此次新书出版,根据本书内容配备了MP3音频光盘一张随书赠送。本书将为读者学说上海话提供更多的方便。
字母的最初构想从何处而来?它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最常见的罗马字母系统的? 因为有了字母,西方文明才得以奠定基石。 字母为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感提供了重要的要素:以色列人用字母定义他们的上帝、希腊人用字母记录神话、罗马人用字母展现力量;今天,透过网际网路,罗马字母俨然有主宰世界之势。 本书作者以风趣清新的文笔首次对次详细地探讨西方字母起源和发展,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俄罗斯、蒙古、西夏,乃至朝鲜,追寻字母足迹所到之处,展现出字母是如何从岩壁碑铭、陶瓷碎片上演进而来的,又是如何在与其它文化的竞争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的,作者将种种考古发现、历史事件、神话故事与传说编织起来,侃侃而谈,并分析比较字母、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中文的书写特点。
周有光先生(1906-)的《语文闲谈》出版于l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l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 周先生的头衔很怪: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这两个行当似乎很少搭界。原来,五十岁前,他学和做的都是经济学方面的事情,曾被银行派驻纽约,曾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但他一直对汉语改革感兴趣,1952年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1954年出版《字母的故事》。1955年1O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参加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是我近期研究语言规划的一些心得。其中多数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少数几篇未曾发表,或是提交某学术会议的论文,或是在某种场合的报告稿,或是新近写作的。因为写作的时间较长,情况和认识都有所变化,所以有的内容、观点前后不太一致。这次编集成书时,对已发表的文章的内容、观点、资料一般未作修改;有的只改动标题,有的只改动文字。书中收入的文章,按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并在目录中加上分类标题,文章归类有的不准确。本书得以出版,应当感谢同行朋友的热情鼓励和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
J.L.奥斯汀是二战后英国的分析哲学家,是“牛津派日常语言哲学”公认的领袖之一,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提出的“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区分学说和言语行为理论有建设性,是其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性的贡献。前者对真理理论、法哲学和伦理语言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后者一方面经过赛尔和格赖斯等人的修正和发展,成为语言哲学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另一方面经过一些语言学者的细致阐发和发扬光大,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研究、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理论等领域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本书选取最常用的汉字400多个,分为动植物、人体、器物、天象、地理等六个门类,以楷书为字头,给出简明通俗的释义,插入形象绘画,列举此字的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古玺、石鼓文、秦篆、汉隶等等,生意盎然,老少咸宜。学术性与普及性达到的统一,使读者在形象可感、文字浅明的赏析中,掌握汉字的字义和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获得知意识形相结合的效果,也便于外国朋友了解古老、神秘的中国汉字。
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共19个章节。 门径篇介绍国学相关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并针对各个领域,如儒、道、释,或经、史、子、集等进行分类讲解,是拆开来说。 登堂篇借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对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国学大家所持国学观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辨正,属于对门径篇基本知识的运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国学思路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