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笹原宏之被称为日本“和制汉字”研究**人。 本书主要比较了中日汉字的区别,描述了日本汉字的现在,以及中国、韩国、越南等汉字圈的汉字生存现状。
为了揭示汉字的奥妙,本书从数以万计的汉字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字六百例,介绍其字源,分析其字理,讲辑其字义,并配以相应的古代文物插图,以强化读者对汉字的掌握。另外,在解说汉字意义时,我们援引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等,以丰富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商代契剖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铭铸于钟鼎等铜器上的金文,秦代雕凿于石碑上的篆文,汉代书写于竹简和布帛等材料上的隶书以及定型于唐代而沿用至今的楷书,本书将其列为商甲、周金、秦篆、汉隶和令楷。没有周代金文的,我们用同时期的竹简、帛书、印玺等栽体上的文字来代替,并标明为周古。
诞生于三百年前的卢梭关注了人类文化几乎所有方面的表现,留下了可以让各个领域的学者都能长期发掘和研究的丰富精神遗产。由此,卢梭探索的目光不可能忽视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卢梭的语言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那部不长的著作里,这部著作题为《论语言的起源并旁及旋律与音乐的模仿》,一般以《论语言的起源》而知名。尽管卢梭早在 1755 年就开始了这部著作的构思和撰写,但他一直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到他逝世时这部著作还是未定稿。专家们对这部著作的实际写作年份一直有争议,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这部著作是卢梭思想成熟时动笔的,有人则认为这部著作写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之中。无论怎样,直到 1781 年他去世三年后,卢梭的遗嘱执行人才将这部未定稿在日内瓦出版。在卢梭生前那么多年,他都迟迟不发表这部著作,显然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古代汉语常识的书。是让广大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感兴趣、看得懂、看进去的图书。古代汉语源远流长,有关资料又浩如烟海,需要从中选取最主要、最有用的知识告诉给读者,特别是一些
《古文观止》集选先秦至明末古文之大成者,题材、文风广泛多样,有史传、策议、论说,亦有书信札记、小品笔记、山水游记,乃至骈文、韵文,不一而足;所选篇目多兼顾思想与审美,语言精炼、精悍短小、易于记诵。诸篇有编者评点,本版悉数收入,置于文末。本版文中生僻字据底本及校本正音,随文标注汉语拼音。附录《康熙三十四年初版序》《编者自序》《全本篇目索引》,帮助读者更好深入阅读经典,从中获益。
诗人流沙河先生说: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词语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推倒的旧说,自创切实的新解。在本书里,他不仅解出每个汉字的写法、意思,还解出这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典故、掌故,凡是和这个文字有关的,流沙河先生都能信手拈来。这就是这本书的特点。同时,这本书比《流沙河认字》更加通俗易懂。
全书共收录将近700个与武器、工具及玉帛相关的汉字,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及繁简写法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汉字的发展脉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不同汉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便是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能凭借自己对汉语的使用经验,很快读懂汉字的来龙去脉。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