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本套书是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汉字爱好者、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的一套字理快速查询工具书。让读者对于汉字字理能充分借鉴古今专家学者在文字学、声韵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及自身的汉字文化水平。 本套书分两册,分别是《常用汉字字理 象形指事会意卷(修订版)》和《常用汉字字理 形声卷(修订版)》,两册共计收录常用汉字3000个,全书采用字典式编排,含音序、部首两种查字模式。本次修订版根据近年来的新标准、新规范进行了大幅修订,同时也对某些旧的提法和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更新修正。
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参展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黎先生采用 图解法 讲解汉语,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参订。看到此图后,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钦佩不已。 这份珍贵的汉语文献,版本稀少,我们花费很大力气才从民间打捞整理而成,并辗转联络到黎先生后人获得授权。我们邀请国内文学、语言学专家对 潮流图 进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把有史以来直至现代的汉语文学演变潮流的概貌呈现给读者,力争为汉语言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下一部严谨的小传。
《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 以胡语和境外汉语碑志为对象 (编号18ZDA17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 胡语与境外汉语碑刻与唐代西北地区历史 (编号2019jbkyt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为:《东突厥汗国的拓拔语佛教集团 婆罗米文慧斯陶鲁盖碑文研究》《华夏称号 王 在暾欲谷碑中的出现》《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的 c lgl(c lgil)》《蒙古国回鹘四方墓出土鲁尼文刻铭释读 兼谈鲁尼文字形之演变》《米兰出土 Or.8212 76鲁尼文军需文书研究》 《突厥鲁尼文原字 V 的释音》《和田出土鲁尼文木牍文再研究》《吐鲁番雅尔湖石窟第5窟鲁尼文题
《语言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内容包括:语言的研究、语言的用途、言语社团、世界上的语言、音位、语音结构、句子类型、语音演变、文字记载、方言地理学、语义变化、文化上的借用等。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
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很好年龄是几岁?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是如何进化的?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心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语言。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借助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机制,是数智时代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精选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以大规模依存树库为基础,围绕语言的线性结构和网络结构对语言这一“人驱复杂适应系统”所做的探索,其中包括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和“依存方向连续统”等。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友好易读,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数据驱动的语言研究”、“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
语言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发展性障碍,儿童语言障碍服务的关键环节是精准筛查。本书基于汉语语言特征和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综合采纳语言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开拓多种创新性、综合性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案;在概述汉语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障碍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介绍了儿童语言障碍精准评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的构建研究 (11AYY002)的最终成果。该书主要基于我国首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汉英术语知识库构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阐述了大型汉英术语知识库构建的创新理念,提出了面向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对外传播的具体实践路径与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该书还首次基于大规模术语知识库的一手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22个学科的术语及其英译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其开拓性的构建理念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具有积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译著为学术专著。 作者聚焦1953 1968年的俄国文学史,以苏联战后的文化语境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在艺术策略上的演变过程,同时考察了此间俄国文学中的先锋派及后现代主义,其中涉及列昂尼德 列昂诺夫、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瓦尔拉姆 沙拉莫夫等系列作家及诗人的作品,可谓对该时期俄国文学的面面观:一方面描述年代序列中的诸种文学现象,使读者对该阶段苏联文学的整体情况有直观把握;另一方面展示所研究周期内文学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倾向,及其内部逻辑与相关动态。 本书研究视域广阔,且阐幽发微,极富见地。目前国内尚未见对此时期俄国文学作专题化研究的专著和译著。 译者为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志强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翻译专业、贴切,译文流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及俄苏文学爱
本书由导论、十九篇论文和后记、索引等组成,主要集结了西方学界关于语文学讨论的十九篇经典文章,涵盖介绍作为现代人文学研究之基础的语文学的定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基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到分门别类地探索语文学于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研究,特别是于东方学中的运用和具体实践,后总结讨论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和世界观的语文学对于当今人文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特别是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或者任何一位致力于人文学术的实践者,于各自的学科内思考和运用语文学这一基本的学术工具,进而倡导中国的文科研究回归到现代人文科学基础的轨道上来。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