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研究(2014)》由香港中文翻译研究中心主编,以“翻译史研究”为课题,收录了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翻译史研究(2014)》为第四辑,所收论文均史料厚实,推理严谨,语言规范,是一本颇具性的翻译史研究论文集。
翻译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翻译集中解决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传达问题”。所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内容全面而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也就是说,将用一种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或说出来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全面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这种工作叫翻译。本书既介绍传统的语法翻译技巧,又采用现代语言理论指导的方法,按词法、句法、篇段来分类、贯穿。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叙述汉译维和维译汉。练习题不是按节设置,而是集中在每一章的后面,这样读者可以综合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灵活掌握词法、句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对应某一种技能。本书取材广泛,多为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搜集整理的材料。
《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是我国翻译史上部全面记录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展现中国翻译行业成果的大型工具书,也是中国翻译界向今年国际翻译日和明年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献礼。《年鉴》近100万字,设有法律法规、报道、翻译工作概览、译界出版物、译界组织机构、译界人物、大事记、资料统计、国际译界、附录等11个篇目和诸多栏目。内容丰富的栏目,几乎涵盖了2005-2006两年间我国译界重大活动、国际往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翻译服务、人才培训等方方面面基本情况。“资料统计”向社会公布了从1980年到2006年国家部门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各项统计。
周领顺编著的这本《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是一部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描写性、批评性和框架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定位于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性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本书偏重理论建构,与偏重实例分析的《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周领顺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一书花开并蒂。
本书主要侧重于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书共26章,部分:部分是外事翻译理论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外事翻译技巧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中常用的词、习语和句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是外事文本翻译实践篇,从具体的外事材料入手介绍一些翻译策略,并配有翻译练习提高。本书归纳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方法,凸现了外事翻译的政治性、时代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旨在帮助读者切实提高外事翻译水平,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双语工具,做好外事交流工作。书中所用材料包含丰富的译例和详尽的评析,为适应各层次读者,所选例句深浅兼顾。讲解材料循序渐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本书可供从事各类翻译和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翻译工作者和大、中学外语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平相当的
这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论文著作。作者以钱锺书先生的治学、著述及翻译成就为依据,从翻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切入,以钱先生译学中的精辟论断“化境论”为核心论断展开论述,剖析了文学文本生成中作者、译者及文本的多重复杂关系及相关因素。批评了译学研究中存在的译者从属于作者的“主仆”关系说,指出译者在翻译创造过程中完成的境界“化境”应是:译者不仅能够传达原作的真髓,而且能使原作就此获得再生。从此意义上讲,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就此,钱先生的“化境论”在作者的阐释下内涵更加丰富,视角更具现代意义。这部著作立论扎实,分析详尽,可资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参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