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译方法论》借鉴成熟的汉语理论“小句中枢说”,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和“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要求,按照“何译法”(what)、“为何译”(why)-“如何译”(how)的研究顺序,构建以小句为中枢单位,词、短语、复句、句群、语篇为脉络单位的范畴体系,即:全译作为一种翻译类型(一级)、直译和意译两大基本策略(二级),对应、增减、转换、分合四种模式(三级),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简称“全译七法”,四级),以及词对译、短语对译、小句对译、复句对译、句群对译等三十余种相应技七(五级)。
本书主要采用语料库实证方法对作为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在汉英和英汉翻译中的表现进行探究。所用语料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王克非教授主持研制的“北外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本书以双语平行语料为基础,将语际对比与语内类比相结合,以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作为前提,以翻译方向和文体类型作为两个控制变量,对汉英和英汉翻译中连接成分和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进行考察,旨在发现语言形式手段差异与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关系,尝试从语言本质差异角度达到对现有关于显化研究结果的统一解释。研究表明,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是翻译中显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其他语对转换中亦有所表现。
本书主要侧重于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书共26章,部分:部分是外事翻译理论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外事翻译技巧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中常用的词、习语和句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是外事文本翻译实践篇,从具体的外事材料入手介绍一些翻译策略,并配有翻译练习提高。本书归纳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方法,凸现了外事翻译的政治性、时代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旨在帮助读者切实提高外事翻译水平,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双语工具,做好外事交流工作。书中所用材料包含丰富的译例和详尽的评析,为适应各层次读者,所选例句深浅兼顾。讲解材料循序渐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本书可供从事各类翻译和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翻译工作者和大、中学外语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平相当
本书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综述与个案研究结合,对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严复、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瞿秋白等近代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史和思想文化史。本书材料翔实,论述缜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学术规范。 本书读者对象: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高校师生和对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探讨的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跨学科话题: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已不再只是语法层面的静态比较了,而是有视野开阔的文化和社会符号学视角。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其出发点可以说是结构主义的,但从本书中的论文来看,如今学者们的视野已不再像解构主义之前的经验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那样被不自觉地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之内了。在目睹了了解构主义的摧枯拉朽之后,我们的记忆中已经留下了解构主义的印记,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所存在的漏洞,并开始探讨如何为这些漏洞制定补丁,这部论文集里就有翻译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思考: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翻译的语言问题,这是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不可偏废。
康志峰编著的《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系口译过程中认知心理作用的研究专著,探析了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理论,对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法验证相应的学科理论,发现了高焦虑和低焦虑与口译任务的完成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中等焦虑与之呈正相关。《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适合于口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科技英语或口译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