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1951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教学的论文和论著的相关信息,并附有作者索引及关键词索引。 本书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及对翻译感兴趣的人士。
为使理论研究方面的书写得轻松活泼,更贴近现实,本书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给出英译汉、汉译英各50个篇章段落,一来可以供学习者练笔,二来可以作为翻译理论和技巧讲解的实例。而50种翻译技巧的介绍也以独立成篇的讲座形式出现。此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书不少地方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这一点还请读者注意。 本书是继笔者《英语翻译高分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技巧》后,翻译方面的又一专著。读者对象除了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外,主要是参加口译资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入学及学位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考生。还可用来作大学英语四级后和研究生的教材。
因来华旅游者视其为“生命线”,因直接关系在华外籍商贸、外交、教科文体交流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越做越大的“小题”; 导向标示语、景点牌示语、安全警示语、商业推广语、规则要求语等展现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新突破; 实地采集、精心选择的400余幅彩色图片再现公示语应用语境,具体诠释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及语用特点; 为成功主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和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咨询资讯。 本书分别介绍了导向标示语、景点牌示语、安全警示语、商业推广语、规则要求语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本书的400余幅彩色图片更是地再现了公示语的应用语境,具体诠释了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及语用特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研究在引进各种理论的同时,有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趋向,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从翻译学建设的高度去系统地探索翻译理论的问题,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支持下主编的这套《译学新论丛书》正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具体体现。 《译学新论丛书》有着明确的追求:一是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三是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
全书共分三部分:1、课文和课堂翻译练习题与参考答案,供本科生以下学习为主;2、汉译英对照阅读与翻译文选全系本人口笔译长实践中积累的成果,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以及供教师进修学习为主,其他层次的学员可以根据本人具体情况选用;3、附录部分包括合同协议书、投标书、保证书、中国经典著作及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抒情诗汉译英、名胜风景、企业及产品简介及说明书汉英选等,也是作者亲自翻译的材料,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可供各种层次的学员和翻译人员选用和参考。 本书选入的口笔译常见、而难在一般翻译教材中选用的例句和练习题,并同时提供了口头语和书面语翻译的参考答案,以便学生能在翻译课中能得到口笔语翻译的全面锻炼。本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书中某些例句和练习题反复在不同的翻译方法中出现,这种先进的循环记忆法使
本书是翻译研究学科的入门读本。全书例证丰富,中西兼顾,探讨了翻译领域的几大主要问题,包括翻译的本质、不同翻译模式(如口译、笔译以及影视翻译等)的特点等;分析了翻译实践中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从实践角度对当今翻译理论研究作了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法庭翻译、跨国谈判翻译等不同层面的翻译活动,对这些活动的架构以及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本书由两部分稿件组成,部分收编了有关负责有志在全加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以及部分代表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第部分收编了近几年来发表在报刊上有关中译英技巧的文章。如果本书出版能对我国中译英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那将是我们的心愿。
实践者之为,成功者之道,愿天下有志口译实践者,皆能以诚之心,以实之为,天成地就,立足自我。本书比起《英汉口译实践》取材更为广泛,编排更为合理,有助于使用者口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类口译考试应试能力的提高。
《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实践者之为,成功者之道,愿天下有志口译实践者,皆能以诚之心,以实之为,天成地就,立足自我。本书比起《英汉口译实践》取材更为广泛,编排更为合理,有助于使用者口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类口译考试应试能力的提高。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内容简介:外宣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合理恰当选择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适应语言因素(文本的形式意义、言外意义、文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等),还需要适应非语言因素(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目标语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外宣翻译目的等)。适应了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需要在外宣翻译方法、外宣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文体等方面作出合理的选择。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与译者的意识观密切相关,译者的意识程度越高,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就越合理恰当。
本研究通过对中外口译及口译人才培养的历史与发展的梳理,讨论我国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我国口译人才培养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翻译学院的高级口译人才学历、学位教育;二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口译教学;三是各层次的口译培训班。口译人才市场需求定位很高,要求心理素质、语言能力、反应能力、专业水平、百科知识、应对或应变策略、交流和交际技巧乃至仪态的(felicity)得体和所谓的“beingness”适境等等。因此,口译人才的培养只靠短期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质量和标准的。 本研究强调口译人才与口译能力培养的差异,并重点探讨高校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大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本书编写的目的: 编写《口译与高校口译人才培养研究》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几个目标:1.了解外口译发展的历史,分析我国口译市场需求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等现代外文,而且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他既有丰富的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关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在长期翻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体现在他几十年来写出的谈翻译的文章中。这些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练,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现在,我们将季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编辑成书,奉献给读者,相信会对广大读者、特别是有志于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本着实用的原则,以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积累为基础,李建军、盛卓立所著的《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始终以英汉语言对比为主轴,以翻译应用为目的,从语音学、形态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语法学和结构学等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性探讨。首先对英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英汉语言的渊源及其影响;进而从英汉语言的基本形态、语音体系、构词方式、语义构成、语用习惯、修辞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性对比,表现了英汉语言在形式形态、功能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继而对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句型模式、构成成分及其功能应用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剖析,展示了英汉语言在句子成分构成和功能应用方面的异同。通过探根求源。进行了宏观理论的提炼。结合微观案例的分析,进行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知识与趣
本着这样一种对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与理念,多年来,本书作者坚持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阅读的同时对有关翻译问题进行观察和思索,形成了一些感悟,写就了一些小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界》、《南外学报》、《辞书研究》、《福建外语》、《北方论丛》、《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等刊物上。这次汇集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有的涉及翻译的理论问题,有的涉及翻译的技巧问题,有的涉及翻译的批评问题,还有的涉及翻译家研究和翻译的教学与教材问题。应该说讨论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