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西书中译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全书分译史通述、译局专论、译家译著、译名术语、译史问题等五个部分。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几年的翻译教学实践之后,编者把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书中收录了成功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词语的翻译、句法翻译、篇章翻译、辞格翻译、文体翻译(含多种译本比较,译者风格比较)等。 本书的编写经历了两年。在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同行老师和从事翻译工作的几位同事的共同努力,探讨了各种翻译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然后把我们共同探讨得出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融入该书,使之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翻译实践是我们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本书在介绍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各种翻译技巧加以探讨,同时在技巧篇的每个章节后配有相应的练习,并在本书末附有参考答案,供读者参考练习。本书通过丰富的知识讲解,拓宽了学生学
本书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综述与个案研究结合,对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严复、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瞿秋白等近代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史和思想文化史。本书材料翔实,论述缜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学术规范。 本书读者对象: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高校师生和对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一、动词的变位概说和刚性动词的变位;二、动词的分类;三、名词的分类;四、名词的性、数、格、指;五、派生名词的构成等。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最高的等值量。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一些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便出现了供翻译使用的双语词汇表。在古巴比伦和亚西里亚也出现了一批翻译人,他们把统治者的命令传达到各个被征服民族。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古代帝国都形成于征战,而被征服的国家所使用语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没有翻译人,古代的帝国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翻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成立至今几十年历史。那么,翻译学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希望你能从本书简单的图片和轻松的文字中,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本书是已故世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Lefevere)撰写的一部文学翻译教材。作者运用丰富的实例,重点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过程和译品,一方面向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提供了富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另一方面又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在文学演进和阐释中所起的作用。本书对于翻译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大学里从事翻译教学的师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本书侧重学术性翻译学研究。书中指出,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译者、读者、听众、观众等翻译现象中的认知主体,又包括语言文字、广义符号、意义、文体特征等认知客体。分别基于"翻译"和"translate"两个术语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这些主客体的研究理路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学学理是人本主义的;西方的翻译学理是物本主义的。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学好古文,是认识中华文化之精髓的关键。但在现代汉语阅读习惯的长期影响下,想要学好古文却非易事。《破译古文的方法》为读者在短期内掌握古文语法提供了简洁实用的指导。学者徐芹庭博士,积数十年教学之心得著成此书。他在浅近易懂的文言文语境中讲解古文,利于读者摆脱现代汉语的习惯限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破译古文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快捷地领悟古文的深厚内涵。《破译古文的方法》分层细化地对古文的词、短句、复句及各种常用专有句式进行讲解,在编排上采用下划线等明了的方式来标示句中字词,并作对应注解,使古文原本复杂的结构变得层次清楚,易于理解。《破译古文的方法》对迅速提高读者阅读、理解、运用古文的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附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