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本书从时尚角度为海派文化另启新机。由 时髦 、 时装 到 摩登 的历史轨迹显示,现代性幻影经由都市文化的万花筒不断生产与衍变,却根植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作者以图像资料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试图完成 魔都 文化史方面的一种 视觉转向 或 图像转向 。 本书讲十二个词的故事。除 时髦 、 时尚 和 摩登 之外也包括 西方美人 、 丝厂女工 、 髦儿戏 、 电车 、 游泳 、 杨贵妃 、 富春老六 等,它们流行于晚清至民国的报纸杂志。书中收录近 300 幅图像,也来自当时各种媒介,是图像证史的一种尝试。 一 个 词 是 一 部 文 化 史 , 而十二个词展示都市文化生活及历史文化样态,涉及感情史、语言史、物质史、影像史等。女性史都市欲望的隐喻,折射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雅俗、高下与男女的权力结构难分难解。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Projects of the Ministry ofEducation, China. It focuse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s in thecultural context of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Lin Shu's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pecial cultural context willcontribute to our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 andcontributions. The 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reader's receptioncriticism are used to elucidate Lin Shu's translationphenomenon.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本书从台北初版的《文学翻译谈》中增选几篇文章,第一篇是是作者在河南大学的讲稿《翻译的哲学》,讲稿中提到文学翻译的本体是“美”,方法是“化”,目的是“三之”(知之、好之、乐之),认识论是“艺术”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廉洁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第二篇文章是《世界文学》发表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中提到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要成为翻译文学,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一流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和一流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分别。 第三篇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发表的《文学翻译:1 1=3》。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说的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科学的关系。 第四篇文章是《谈“比较翻译学”》。本书通论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翻译中的予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