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本书围绕翻译史研究的三大目标展开:第一,考古爬梳百年来我国女性文学翻译的脉络,确立内地/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女性翻译家及其译事译作的名录;第二,聚焦我国不同时期重要女性翻译家及其译作,考察其翻译动机、思想、策略以及成果和影响;第三,分析论证我国不同地区女性翻译的传统和异同,阐释女性翻译在各自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作用及意义。本书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两个探索:一是我国女性翻译家的实践或研究是否呈现出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是否适用于对她们的考察;二是翻译风格或质量如何考察,即如何客观、可量化且可验证地对多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从翻译视角建构汉日双语的总体特征,汉日双语间的相似度主要集中在语用上,尤其是在话语组织法上;在语法方面最大的相似点为双语皆为 话题 说明 型语言及修饰语置于被修饰语之前;两者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差异。二、指出汉日语序的 同 要大于 异 并明确语序与翻译策略的关联。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汉日语序上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并认为这是鲁迅等翻译家推崇直译的语学基础亦或理论依据。三、提出汉语流水句在日汉翻译中的策略。找对文体,多用要句,包括NP、VP,控制使用SP和关联词语,就可以使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流水句展现在译文之中。四、从本体论角度厘清与汉日翻译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 语感 与翻译、 直译 与 意译 之争、 逻辑素 与 翻译单位 、 可译 与 不可译 的问题等。五、重新探讨日本翻译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问题。如,用 训读法
本书为分级阅读第四级,本级故事在词汇、句式和语法等方面更为丰富多样,篇幅也有所加长;并且涉及了友谊、梦想、职业、生活中的成败等主题,以迎合8~10岁儿童的英语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需求。通过本级的阅读,孩子将丰富阅读策略,阅读的自主性和坚持性也得以提高。
本书以翻译变异之普遍现象为研究对象,依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构建了翻译适应变异论,全书分为八章。
吕和发、蒋璐主编的这本《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包括公示语翻译基础和公示语翻译实务两大 板块。《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以跨文化交际 理论为依托,重点研讨全球化语境下服务特定功能和交际目标公示 语的文化语用特点与篇章翻译策略。学生用书共23课 ,分别对特定功能公示语的应用语境、语用特点、语言风格, 翻译策略予以深入解说阐释。25个精选案例,重点展 示特定功能英文公示语在原生态中的语用文化特点,再现特定 文化语境;34篇拓展阅读论文,将公示语翻译的课堂 教学与实际应用、理论探讨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 《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适合翻译本科、翻译硕士,英语专业本科、硕士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 使用:也适合翻译专业人员专业培训 使用。
本书由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直译和意译、词量的增减、词类的转换、句核的调整、意群的调整、译词多样化、非动词化、语态变换、定语换位、状语换位、长句英译、“把”字句英译、倍数的英译、数据的英译、专有名词的英译、成语的英译等18个章节组成,旨在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 每章由句子试译、等效研究、短文翻译、译词提示与参考译文五个部分组成。句子试译部分列出5个汉语句子。提示本章的疑难所在。等效研究(除章与第二章侧重理论分析外)对译例进行解剖,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与文化差异,提出消除差异的思路,探讨实现功能对等的策略。该部分是各章乃至全书的精华所在。短文翻译供读者进行训练,对短文中的汉语词汇提供了参考译词。短文翻译与句子试译的参考译文列在各章的最后部分。全书的
本书对于各种不同的译文进行了剖析、对比、改正、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答一个疑问——应该怎样进行翻译,应该怎样评价译文。全书逻辑严密、实例典型,评价客观而有深度,并通过引用阐释力强的翻译理论而非个人的主观尺度评判译文,是广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本书共由20个章节组成,书后有练习集锦提供给读者。 本书共分二十章。章为翻译批评与赏析概论,第二章至第十章为英汉翻译批评与赏析;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为汉英批评与赏析。书中所收原文涉及的体裁有:小说片断、散文、演说、诗歌等。对于同一体裁,大多选取了两篇材料,并对其中一篇材料进行了批评与赏析。所有赏析文章均由不同评析者写成,以呈现出不同评析者对评析译文所采用的不同视角和所关注的不同层次和焦点,便于本书使用者从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