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译文、译本、译者、出版者四个纬度梳厘了 中国诗歌通选 《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诗 唐诗 宋元明清诗词散曲 经典故事 古典散文 古典戏曲 与 古典小说 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现状,勾勒了中国古诗、中国古文在西语国家的译介版图,剖析、比照了经典译文;挖掘了经典译本并分析译本的生成过程;描述了突出译者的成长历程、学缘结构以及译作;对比译入、译出的对象选择、译介方式与传播路径,深入分析了重要译出机构。本书通过接受者的视角观照传播效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窥探域外传播的内在规律,体现出译学、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本书遵循“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 需求,聚焦翻译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以翻译技术为基本知识框架,强调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系统阐述各类翻译技术和工具如何应用。 本书内容涵盖桌面与网络搜索、智能采集、文档处理、语料处理、文本快翻、网页翻译、语音输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机器口译、视频翻译、智能写作与批改等多个领域,同时融入了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各章编排严谨,知识模块丰富,工具种类齐全,突出单一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可拓展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工具间的数据迁移知识,满足读者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景的需求。
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本书介绍了影视翻译的特征,分析了语料库在影视翻译的应用,探索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意义。在论述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设计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研究方案,探讨了影视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通过语料库与影视翻译个案研究对影视字幕翻译文本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最后提出和展望了基于语料库的影视翻译与传播的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影视翻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 第一辑。本书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 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 戈登 坎贝尔、托马斯 N. 科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是近几十年来对弥尔顿第 一 次新的认真研究,出版后备受好评,《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等媒体均撰文赞誉,获著名作家菲利普 普尔曼力荐,荣膺美国弥尔顿协会的 詹姆斯 霍利 汉福德图书奖 (James Holly Hanford Award) 编辑推荐: ? 世界闻名的弥尔顿学者戈登 坎贝尔、托马斯 N.科恩斯撰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人生 ?
《中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系天津外国语日语学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精选与会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涉及各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及适用的翻译文本案例分析、日汉各类文体互译的技巧与策略探讨、翻译教学改革与翻译人才培养、时政翻译与外文编译等,为日语教学和日本学研究学界提供了十分宝贵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成果分享。
本书是关于介绍“手语翻译概论”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收录了: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中国手语与汉语之间的互译、我国聋人课堂配置手语翻译的情况、手语翻译员守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