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瑛先生穷经皓首,长期倾情研究关中方言,编写词典不遗余力,历时20余年,终于完成此一鸿篇巨制。该词典200万字,收录18300多方言字、词目,基本覆盖了已经行世的所有关于关中方言方面的知识性、工具性图书。每字、词目均有方言读音、汉字注音、注释、口语例句等,每个字、词后都附注其出处、引证、旁证或考释。此书在手,在陕西地面上语言交流畅行无阻!
天津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生动形象、含蓄质朴、感情深厚、贴近生活,是天津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保护语言的多样性,记录与传承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搜集和整理这些地方方言显得非常必要。 本书作者,是天津民俗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全书收录约 6000 多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词汇量丰富,是目前市面上收入词条最多的天津方言图书。对每一词条,先给出它们的读音,然后详细解释整个词条的意义,最后用该词条组了几个例句,精炼实用,便于读者理解与应用。条目按天津话语音次序排列,附语音索引与条目笔画索引,查检方便,是一本的
该书对汉语方言词汇差异的诸多特征都做了深入探讨。书中指出,方言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及构词的类型的不同;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义位、义场及语素义的不同;方言词汇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江、一般词汇及古语词的不同;方言词汇差异个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 该书在探讨方言词汇自身差异的同时,还探讨了这种差异与语音学、文字学的关系,不但提出了“音变—词变—变字”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元代熊忠“音讹字替”的学说,而且还论证了“俗字”“方言字”“方俗字”三者的不同特征,澄清了过去把三者混为一谈的认识。 该书所做的这些探讨,不但挖倔了方言词汇中一些新的现象,揭示了某些现象之间的一些新的规律,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的理论宝库,而且能引发我们对汉语
莞语探源东莞方言语音研究及词语考释》旨在探索东莞方言语音、词汇的源头,分“莞语”、“探源”两大部分。“莞语”详细记录东莞方言音系,全面论述整个东莞方言音系的语音演变进程,分析东莞方言的不同层次,总结出东莞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规律,为《探源》解释东莞方言词语的语音演变提供了严缜的理论基础。“探源”约共1200
闽南方言传到台湾数百年后,说闽南话的人已经和闽南本土不相上下,大约都有1500万。两岸开放往来之后,闽南方言正是彼此沟通的工具。闽南方言肯定是台海两岸“五缘”相关的活见证,关于闽南方言语法的研究也是两岸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共同的热门课题。台湾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关于闽南方言语法的研究是专家多、论著丰、水平高。《闽南方言语法研究》是对闽南话语法的研究。 台湾海峡两岸的福建、台湾以及相邻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历早、最活跃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区域。这种区域特征,孕育了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经济社会人文特征,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祖先的传统是值得骄傲和自信的,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割裂不断的。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学术探寻,为我们的家园寻求更
本书由序、自序、凡例、引言、--4章和附录、后记组成。引言记述了定南的地理环境、建置沿革、人口源流、经济概况及方言形成、方言区划。--3章,分述了定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和特殊语法。第四章是定南话标音27例。书后附录了作者撰写的关于定南方言的6篇论文,既作本书内容的补充,也供读者了解研究定南方言的参考。
本书主要包括为:舞蹈与哲学意识、舞蹈与典章制度、舞蹈与国家政事、舞蹈与社会教化、舞蹈与祭祀活动、舞蹈与朝野习俗、舞蹈与人生际遇、舞蹈与宗教信仰等。
本书拟专论“变音”。各语言都有变音。我们希望基于汉语变音材料的考察来说明“音义之间和它们各自的历史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出发,作为单音节语言类型代表的汉语,较之于多音节语言类型的印欧语,可为音义关系的考察提供更为特殊的参照。这是因为:印欧系语言是多音节语,音节仅是一级纯语音的单位、与意义无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对音变的作用无从讨论;而汉语是单音节语,音节是一级非纯语音单位、与意义有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影响音变的证据则十分丰富。特别是,体现汉语音节音义关联的“变音”材料,不助于说明音义之问的关系问题,而且有助于说明音义各自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 全书以音节的音义关联以及由此出发的音系的音义关联为视角,通过汉语特别是豫北方言变音材料的分类型、分层
本书辑录的内容包括长汀客家方言的熟语和歌谣两个部分。闽西客家话区域的各地方言跟长汀话多半可以相通,社会文化背景也大致相似,熟语歌谣往往是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老话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而这些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熟语和歌谣正是“祖宗言”中的精华部分,包含着先辈的智慧、经验和教诲,浸透了客家人的感情和生活情趣。年纪大了,有些幼年唱过的歌谣可能已经记不全了;离乡久了,和乡亲们的交流少了,许多“熟语”也日见生疏起来了。客家乡亲们翻翻这本集子,想必会有“温故而知新”的启发和乐趣。
本书的编写宗旨就是“以需要为中心”,只有实际用中需要的东西,才会在本书中有容身地。书中占有篇幅的恐怕是各种例句,学习规则的最好方法是将规则放到具体的场景之中,而书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则都有充分的例句加以示范,很多解释起来极为烦琐的规则只要一经示范,读者就自然心领神会、无师自通。而且能过记例句还可以丰富词汇量、增加语言素材的积累,提高实践能力。讲解方面,书中用符合国人语言习惯最浅显易懂的文字叙述,文风平易近人,决不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此外独到的句构分析更会令您一通百通,轻轻松松“对号入座”。
本书采用共时与历时比较的方法对大量方言材料进行研究,力图弄清汉语东南方言声调演变的基本事实及规律,为语音史、方言分区及音变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本书的结论如下: 1.东南方言声调演变各有规律、特点及条件。从声调分化来看,有送气分调、元音长短分调、韵摄分调、文白分调、全浊次浊分调;从声调合并来看,有阳调类先变、先山宕江梗先变、K尾先变、阴阳历调类各自合并、白读音先变、文读音先变、次浊字先变、全浊字先变。 2.东南方言声调演变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先仄后平,先舒后促;先上后去,行阳后阴;先外后内,先文后白”。 3.东南方言声调的结构类型和演变方式反映方言声调演变和历史层次。浊上归去、阴阳去合并、阴阳入合并等是不同时期官话方言影响的结果,浊上归阴平、清去归阴去、浊去
《另眼相看-晚清德语文献中的上海》精选其中十二篇翻译成中文。同光时期,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形形色色的人物纷至沓来,一直到1911年大清朝垮台,这些人留下了两百五十余种独立成书的游记。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生活(包括上海市民和外国侨民)的面貌、国际贸易的状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在沪的传教士工作和生活状况都在其中有生动详实的记录。
《客家方言》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本书为法国汉学大师马伯乐的代表作之一,原为法文,一直未有中文译本。聂鸿音先生此次翻译这部作品有利于中国学术界进一步认识马伯乐的研究观点,便于中国音韵学研究者参考利用马伯乐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讹误进行了校改,并以脚注形式作出说明;另一方面对原著中一些繁复而无意义的注音方式进行了统一改动,使中译本音标系统比原著更明白易懂,同时使此书的可读性更高。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台湾海峡两岸的福建、台湾以及相邻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历早、最活跃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区域。 这种区域特征,孕育了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经济社会人文特征,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祖先的传统是值得骄傲和自信的,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割裂不断的。 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学术探寻,为我们的家园寻求更多的文化认同感。 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8至19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本书是以两岸学者为主共同研究客家方言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作为“台海研究丛书”之一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研究客家方言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记录。 全书收录此次会议论文39篇。包括文白声调与客家话源于南方的论证、台湾客家话的特性、论客家话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