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言之有理 丛书由福建省委讲师团组织编写。全书共10册,收录了福建九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1,000多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正向意义的方言谚语条目。各册分信念、立场、民本、劝学、为善、辩证、方略、生态、笃行、廉洁十个篇目。丛书对每条方言条目进行篇目分类,组织作者编写注释、句意和相应的运用,邀请各地方言专家为书中每条方言俗语录制慢速和正常语速两种音频,供读者扫码学习使用。丛书以创新的方式,用方言俗语中的微言大义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意义,对于广大读者习得 闽人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主要采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安阳市区方言的词缀、重叠、等词法项目以及词类、体貌、处置句、感叹句等句法项目共19类进行研究。本书对安阳市区的词类和句式的描写和研究较为全面、详细,以期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安阳方言语法的全貌。对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的代词、副词、语气词、处置句、疑问句、位移句等又着力细描,以此凸显安阳市区方言语法与众不同的点面。本书注重对方言现象共时层面的比较研究,安阳方言的重叠类型比普通话丰富。本书通过与普通话、各地方言比较希望更准确更清晰地呈现安阳方言语法面貌。
清末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西学的兴起,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出版物,旨在向国民介绍外来文化和科学。上海作为当时的主要出版地之一,此类读物开风气之先,学界对此亦多有研究。这些出版物中,有一类非常有特色的用上海方言写作的作品,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百年前上海话的真实面貌,而且可供史学者或专科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清末民初上海话文献丛刊》的第一辑即旨在收录这类图书。 与普通出版物相比,这些上海方言著作,有的印数较少,有的深藏馆阁,又或因为其以沪语为著录文字而少有深入研究,总之这些读物目前受到的关注不多。本丛刊之第一辑聚焦于五种以上海话写作的科教读物的钞本和刻本,既收有科普读物,也有数学读物、乐理读物,体现了语言学、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丛刊通过导读、文字转录等加工整理,再配以
本书是国家语委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方言调查 辽宁 系列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辽宁境内的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三大官话区22个方言点(其中2个为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试点)的材料。全书共分三册四卷,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与口头文化卷。语音卷主要包括各地音系和1000个单字,词汇卷收录了各点的1200个词,语法卷呈现了各点的50个句子,口头文化卷汇集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歌谣、故事等。本书是在全省数个团队历经五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可为辽宁的方言研究和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为相关区域方言与语言资源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是口头文化卷。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程瑛先生穷经皓首,长期倾情研究关中方言,编写词典不遗余力,历时20余年,终于完成此一鸿篇巨制。该词典200万字,收录18300多方言字、词目,基本覆盖了已经行世的所有关于关中方言方面的知识性、工具性图书。每字、词目均有方言读音、汉字注音、注释、口语例句等,每个字、词后都附注其出处、引证、旁证或考释。此书在手,在陕西地面上语言交流畅行无阻!
《河北方言词汇编》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主编的一部大型河北方言工具书。 李行健先生于1958年开始调查河北方言,初从调查昌黎方言开始试点,然后在河北省范围内开展,三百多名同志参与了调查。一年多后,书稿整理完毕,送交河北人民出版社。然而,历经 文革 时的书稿丢失、 文革 后的补查整理恢复原稿,1995年《河北方言词汇编》终于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并且于2012年重印。 本书以普通话词为词目,按意义分成二十七类,收方言词三万多条,包括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词。这些词来源于当时河北省以县为单位建立的一百四十九个调查点以及后来两次复查所补充的方言材料。本书是全国一次全省范围的方言词汇大调查成果,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方言资料,是河北省方言研究成果的典范之作和标志性成果,功莫大焉。 此次修
AnAnglo-ChineseVocabularyoftheNingpoDialect)(WilliamT.Morrison)主编,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于1876年出版,是史上第一本有英汉对照的宁波方言工具书。该书记录了19世纪中后期宁波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大量自然口语语料,用于帮助当时初到宁波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宁波话,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宁波方言历史面貌和演变有重大参考价值。词典正文共538页,正文前有《序言》、《宁波方言音节列表》和《说明》,正文后列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宁波话读音。
《安义方言语词寻踪与探源》从“寻踪”和“探源”两个范畴开展安义方言的归纳并研究。所谓“寻踪”,是为安义方言找到存在的依据,证明其并非为安义先人创造的属于安义人固有(自有)的土语——与其他地方方言客观规律的一致性;而所谓“探源”,则是为难以确定出处而又散发着中华灿烂文明光辉的语词追根溯源,作一些发掘式分析和推定。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作者陈明娥拟对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中的词汇使用情况做详细的整理,对其中的常用词语、北京官话口语词汇以及经济、军事等词语作全面分析,并努力从共时和历时两大方面对这些词语的结构形式以及发展作对比研究,试图多侧面地显示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的词汇共性与个性,挖掘清末至民国初年北京官话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教材的词汇教学意识及教学价值,为全面探讨清末民初汉语口语的面貌提供一些真实的语料,为汉语史研究乃至世界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做些有益的尝试。
本书是 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方言调查·辽宁”系列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辽宁境内的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三大官话区22个方言点(其中2个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试点)的材料。全书共分三册四卷,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与口头文化卷。语音卷主要包括各地音系和1000个单字,词汇卷收录了各点的1200个词,语法卷呈现了各点的50个句子,口头文化卷汇集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歌谣、故事等。本书是在全省数个团队历经五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可为辽宁的方言研究和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为相关区域方言与语言资源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蒙学”一词,源自《 ·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功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系统性称谓,不仅包括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还涵盖行为规范、道德养成的教育。蒙学读本用 基础、简单的语言,教给儿童对于词汇的掌握、对于自然的观察、对于社会的认知,塑造了儿童对世界的 观感。蒙学汇集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精髓,其独特的价值,穿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 依旧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为了满足当代读者对蒙学读本的需求,我们选取了其中 经典、 代表性的13部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童蒙须知》《千家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格言联璧》,荟萃成了这一“蒙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大字本)”。13部经,隐性地以综合性识字、行为规范、诗歌韵律
本书拟专论“变音”。各语言都有变音。我们希望基于汉语变音材料的考察来说明“音义之间和它们各自的历史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出发,作为单音节语言类型代表的汉语,较之于多音节语言类型的印欧语,可为音义关系的考察提供更为特殊的参照。这是因为:印欧系语言是多音节语,音节仅是一级纯语音的单位、与意义无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对音变的作用无从讨论;而汉语是单音节语,音节是一级非纯语音单位、与意义有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影响音变的证据则十分丰富。特别是,体现汉语音节音义关联的“变音”材料,不助于说明音义之问的关系问题,而且有助于说明音义各自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以音节的音义关联以及由此出发的音系的音义关联为视角,通过汉语特别是豫北方言变音材料的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