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庄会彬等编著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以他们独到的视角,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做了精辟诠释。从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从原则到参数,从哲学基础到技术手段,重要概念皆有涉及。该书不但强调了学术性,还考虑到了应用性,有助于读者理解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适用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初学者乃至高阶段提升者。
本书系统研究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演变模式和路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研究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怎样演变的,这对汉语和世界其他语言的词汇化以及相关的语言演变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注重将演变来源、演变历程和演变结果相结合,通过对几百个跨层结构词汇化典型个案的系统研究、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展现整个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模式、路径及其特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来源主要有 实 实 实 虚 虚 实 虚 虚 四类,其中这四类来源又可分为具体的若干小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结果则包括实词和虚词。本书具体研究了由诸多不同来源的跨层结构分别词汇化为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结果的
及物化现象是句法语义错配的典型代表,其生成机制是句法研究的焦点问题。本书采用事件结构理论框架,坚持句法和语义双向互动作用,在精细化描写的基础上,提出事件重构的及物化生成机制。事件重构包括两个过程,一方面事件结构影响句法结构的表达,基于宏事件的融合度和语言经济性,运动事件向句法结构选择性投射,形成及物化结构。另一方面,句法结构影响事件结构的性质,基于典型及物结构的强势类推,运动事件转向行为事件,最终实现形式和意义的一致性。及物化结构的认知机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语言中的及物化表现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事件能否重构受语言系统的制约,具有语言类型学差异。本书对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的探索做出了新尝试,建构了综合句法-语义界面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了解及物化句法-语义错配现象的
这部词典是据《现代汉语词典》)(1983本)改排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是按拼音顺序排列,现应读者要求,再出这本倒序排列本,即按多字条目的末一个字的次序排列。
本书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对比研究了汉日语关系从句的句法与语义特征。考察对象主要包括学界较少关注到的旁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关系从句标记的类型与分布、关系从句结构在主句中的分布特征、生命度等级序列关照下的被修饰名词语义特征、关系从句与主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本书使用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汉日语语料,在量化统计各类关系从句分布的基础上,探究汉日语关系从句在句法、语义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结合小规模的跨语言语料,验证了汉日语的共性是否属于跨语言共性。最后借助语序类型、形态类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日语的异同做出了阐释。
这几年我很看过几本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得到一个印象是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不明确,不知道是为谁写的。好像是谁都可以看看,看了都多少有点收获,但是谁的收获也不大。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又不能在实用上有所裨益。最近刘月华同志把她和潘文娱同志、故桦同志合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校样拿给我看,我愉快地把它看完,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会受到它的读者的欢迎的。
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对汉语语法研究有兴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其他语法爱好者指示门径,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比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学习已经被研究实践证明有效的各种研究方法。 本书收录三十多位汉语法专家的论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内容包括:总论篇、漫谈语法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汉语和外语对比、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普通话和方言对比、普通话内部的对比、结束语、朱德熙先生论语法研究、眼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体生活费、汉语语法学史、西方语法学流派等等。
本书以现代汉语否定祈使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否定祈使施为句与施事行为的对应关系,借鉴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否定祈使类聚的原型效应和内部结构,以语义功能语法为指导,分析了 别 字祈使句、 不用 祈使句、 不得 祈使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借鉴元语否定理论,讨论了 别 引语 元语否定句的否定对象、多种变体形式的分工互补,借鉴语法化主观化理论,对汉语史上两种 不得 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描写和解释。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语篇的衔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依赖性衔接、衔接词衔接和基于关系的衔接。汉语的语篇,依据其传递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语体,如叙事类、描写类、说明类和观点类等。不同语体的语篇,由于其传递信息的需要,在衔接方式的选择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书主要从三类衔接方式出发,具体考察它们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张博词汇学论文集》从汉语词汇理论研究、汉语词汇应用研究两方面对张博词汇学进行论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汉语义衍类转同族词系列的性质、类型及特点;汉语实词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同族词族属关系的等。
本书是一批从事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专家齐心合力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本书的每一章,都由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亲自撰写,本书各篇照顾到各个子课题的特点,既相互衔接,各篇又相对独立。子课题的设计不但围绕着计算机所需要的词汇知识,而且尽量彼此衔接,即课题之间有的逻辑关系;同时,编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最终结果不应该只是几篇论文,还要有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的软件,包括数据库。概括言之,在这一项目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的切分、消歧,词性的确定和标注,词与词的关系,汇总已有知识和成果的电子词典。这些主要问题呈阶梯型关系,所谓“逻辑关系”,即指此。
《语用学纵横》汇集了30多位年轻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语用学纵横》共分16章,其内容覆盖了语用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一些新的进展。书中对语用学的发展、语用意义的理论、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将会从中获得很多教益。
《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共收论文32篇,包括三部分:1.出土文献语法研究;2.传世文献语法研究;3.古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所收论文属古汉语语法领域有较大发现的、原创性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扩宽了古汉语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为我国古汉语语法发展助一臂之力。
本书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本教材。随着我国针灸推拿技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针灸推拿技术也走出了国门,众多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毕业开始生寻求到海外就业,这就使得针灸推拿过程中的英语交流成为基本技能。本书按照针灸推拿的流程,设计合适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训练。在内容上力求浓缩精炼,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