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以及具备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的工具书。《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着眼点是实用,力求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凡是外国人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现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描写。
本书和《文言虚词》稍有不同,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也较深入。因为例句有译文,初学者也还可以看得懂,想深入一层研究的也用得着。本书选择了百多个虚词,虚词中的多音词附于主要虚词之下。虚词的用法,不仅限于常见的;比较难解的,或者容易误会的,也顺便讲清楚。一个虚词有几种意义和用法,尽可能作明确的交代。 这本书有些提法和用语和我过去的书有所不同,我将另写一本书来论述它。因为本书只讲虚词 ,不是全面讲语法,更不讲语法理论,不便涉及。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Leonard Talmy教授于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是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近40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在认知语义学领域做着开拓性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作为“第四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的主讲专家来京作了10场讲座。讲座内容均系其学术研究中的重点专题。本书内容根据讲座录像整理而成,作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列讲座》之一正式出版。
《成语源流大词典》以其资料丰富,考证翔实,释义精当,成为成语词典界又一枝奇葩。该词典编撰前后历经数十年的磨砺,从数千种古代典籍中广泛搜罗了例证,并吸取了汉语学界特别是成语学界近年的研究成果,其意义诚如季羡林先生在本书序言中的赞赏:“探幽烛微,功在士林。”
此书的英文版是首次出版,作者是功能语言学创始人M.A.K. Halliday(韩礼德)及其继承人 Christian Matthiessen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为本书作序。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 FIRST STEP INTO THE THEORY,是全面掌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的入门之作,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本启蒙教材。本书为英汉双语版本,译者是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国文教授和王红阳博士。读者对象:大学语言(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
本书综合介绍了语法化这一概念。在语法化过程中,词汇术语和结构出现的某种语言语境中具有语法功能,而一旦其本身发生语法化,就会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因此,名词和动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如格的标志、句子的连接词以及助词。作者在本书中涉及了包括历史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在内的多个语言领域,数据取自多种语言,包括埃维语、芬兰语、法语、印地语、赫梯语、日语、马来语和英语,其中尤以英语为主。 本书为第二版,根据十年间出现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对版进行了的修订,并且增加了详细的参考书目。本书还着重探讨了当今学术界对语言混合过程中语法化的变化的方向以及语法化的作用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对所有关注语法开式发展的语言学家来说,《语法化》一书都是一本极有价值,引人深思的。本书语言
本书是袁毓林教授和合作者们依据袁教授研究十余年的“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汇划分理论”进行汉语词类划分的成果。 词类划分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一般的词类划分依据的是词的语法功能。但完全根据这个标准来划分词类,可能会分出无数小类,因为词和词的功能很少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词类的划分总是比较大致的分类,而每一个词类里,总有一些词从属这一词类的程度(隶属度)高一些,有些则低一些。本书作者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借鉴认知心理学上有关原型范畴的理论,创造性地设计出测量词类隶属度的量表,用以衡量一个词是否从属某个词类,以及从属的程度有多大,从而用一种相对可操作的方法,达到了对词的从属词类的模糊划分。 本书分为两编,编是对实词、虚词、代词和数量词以及特殊小类的共四个测量量表的详细说明;第二编是运用这些量表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1986年硕士毕业前夕,我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伐轮”、“伐辐”及其他》一文,这是我正式发表的篇学术习作。一转眼,整整20年过去了。这期间陆续发表的学术性文字已经超过80篇,大都是兴之所至,随写随发,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挑选一部分文章出一个集子,感到既高兴又遗憾。高兴不必多说,遗憾至少有二。一是文章并不都是“自己的好”。 收入本书的20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组。组4篇,是关于汉语词汇史的,比较能代表我目前的治学蕲向,所以放在开头。第二组6篇,大致属于词语考释的范畴,以历史词汇为主,也涉及一点方言。第三组6篇,侧重于文献考订,立足点自然还是我的本行训诂学和词汇史。第四组4篇,主要跟语法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