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本玉篇音義集成》以清揚州詩局本《大廣益會玉篇》爲底本,元圓沙書院延祐本、原本《玉篇》殘卷、敦煌《玉篇》殘卷,乃至散見於各種域内外古文獻的《玉篇》佚文,都是《玉篇》系列文獻中極爲珍貴的材料。本書將它們集成於一編之中,每一字頭下先出底本,之後臚列諸本和佚文;再校以日本内閣文庫藏宋十一行本、元圓沙書院泰定本、至正丙申本、至正丙午本、建安鄭氏本、建安蔡氏本、詹氏進德書堂本、《篆隸萬象名義》等多種《玉篇》系文獻,寫成校勘記附於字條之後,以合 總會衆篇,校讎群籍 。得此一編在手,則《玉篇》自問世至元代嬗變之脈絡清晰了然。
广东是汉语方言较多而且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以广东为大本营,而属闽方言的潮汕话在广东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粤方言分布在广东的中部、西部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
《〈格萨尔〉大辞典》是以普及《格萨尔》为主旨的百科性质的专书辞典,兼顾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为《格萨尔》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 基本的知识和参考资料。分为综述、词条和附录三大部分。词条收词范围包括《格萨尔》正文和《格萨尔》研究领域的相关方面,共分为十大类别,包括人物、说唱艺人、篇目、事件、谚语、赞词、音乐、宗教、艺术、风物传说。辞典全面呈现了《格萨尔》这部古老史诗精深博大的内容,收词范围尽可能广泛,内容不仅仅涉及史诗学和《格萨尔》学,还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真正体现《格萨尔》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词条共计1728条。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汉魏六朝韵谱》将汉魏六朝音韵分为三谱。谱叙述两汉的韵部,第二谱叙述魏晋的韵部,第三谱叙述齐、梁、陈、隋的韵部。每叙述一个韵部,都将属于此部之字胪列于部首,然后用较小的字号另起一行低一格,把韵文里凡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这一韵部的韵脚抄录下来,以为例证。全书框架新颖,条理清晰,填补了中古音韵研究的空白。
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
《古文字演变趣谈》这部书风趣地讲述了古文字的故事,这部书也严谨地考究了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家的笔调,文字学家的思辨,夏渌先生的一篇篇精悍短文,让我们读得轻松,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谈情说爱、议食论性、太阳的黑点、青蛙的哭泣、赵本山的扯蛋、人尾巴的功能……这些话题的短文引人入胜,对古文字学不甚了解、不太关心的人,也会有兴趣阅读。
暂无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是对世界语言中语法形式和结构式单向性变化的最重要总结,是作者十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为读者提供了发现不同语法意义如何原则上相互关联的工具,并且探讨了如何处理一词多义与异形同义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同时具备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等问题。 本中译本的特色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附注”和“译者注”。“附注”举出语言或方言中平行的语法化过程,使我们了解到同样的一个语法化模式在语言或方言中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表现;“译者注”则对正文中的某些术语进行解释,或者对原著中某些词条在引例或阐释方面的不当进行订正。
条目安排 1.《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收录分单字和条目。单字用比较大的字体。条目按个字分列于领头的单字之下。 2.单字和条目 (1)为便于外地人检索苏州话,《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单字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2)单字形同而音、义不同,或形、义相同而音不相同,各有适用范围的,参照普通话词典分立;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作为条目分立,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列开。 (3)关于条目。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分立。形同、义同而音有多种的,则在一种读音后面再注另外的读音。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之条目,单字条目在前,多字条目在后,字数越多越后。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附生僻字,附人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文写作实践谈》作者结合应用文写作新的实践,一方面继续对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探索;一方面深化了对应用文写作意义的认识,其中所悟出的规律之一是笔杆子里面出领导。尤其对于年轻朋友而言,在当今社会各色人才济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要想出人头地,乃至于平步青云,学会应用文写作不失之为一条捷径。正如作家郑渊洁所讲:“有没有一种通用技能,像魔法那样,我们现在掌握了它,长大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和别人竞争时都能胜出?有。这种通用技能的名字是:写得一手好文章。”
本书旨在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论述,从现代语言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其语言分析以句为单位,采用标记符号,分析语法结构、词性、词义等。
《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着重介绍了以Fairclough,vanDijk和Wodak为代表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并且探讨了语篇与社会、身份的叙事建构、语篇、意识形态与权力、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此外,上述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在8篇范文中得以应用,希望能够起到的示范作用,促进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能够对于的语篇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具有的借鉴意义。
侗语和侗台语的篇章话语研究尚未起步,《通道侗语研究》采用谢芙琳的话语模式和拉波夫六部叙述体系来描述侗语叙述话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在功能主义框架下检视其结构框架和各部分之间的嵌合,包括语音、句法和语篇各层面的考察。 文首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完备的关于侗族、侗语和侗文及其研究的介绍,同时对本研究的框架、材料和布局进行交代。 正文部分首先报告一个新发现的侗语单元音音位变体和它的音系学、句法和话语功能,并借此将研究导人话语分析透视下的语音和句法变体的讨论。趋向动词的韵母简化不特定的语义功能,而且与叙述结构的发展构建有直接的关联;量词的音变现象与数的表达有关;话语材料中的亲属称谓限定词的变化也揭示了历史和文化的因子是如何进入并丰富语言系统以满足话语功能需要的。 第二部分讨论句尾
本书对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辨析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选取了百余组古代汉语同义词进行辨析、例释。
《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课题为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范畴研究,专门研究名词词类的语义次范畴与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在名词词类的语义次范畴研究中,主要研究名词词类次范畴通过量词形式所表达的空间义,由于空间义是名词的主要语义类型,因此名词的各种词类次范畴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各种具体的空间义类型;而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主要是两个名词语之间的共现形式(——我们这里只选择了两个名词性成分的语序排位与共现方式这两种共现形式类型)所表达的语义关系类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名词的这些语法组形特征所表达的范畴性语义的研究,了解名词组形中的语形与语义对应的关系,发现制约名词在组形中语形与语义对应的各种隐性语法范畴。
《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基本体系研究:社会变革与蒙古族文学(蒙古文)》讲述了:蒙古学研究无论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研究中,还是在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有待于通过蒙古学的深入研究得以解决,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同样如此。蒙古学研究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