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 第二辑 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 之一。 作者通过各种管道,较为完整地搜集到卢前生前的词学著述,如《词曲研究》《饮虹簃论清词百家》《红冰词》《红冰词拾》《中兴鼓吹》等出版文献,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论词文札、词作,未刊词作,以及卢前经手的词选选目等,并通过爬梳、比对,同类合并,删去重复,整理校订,集成一部较系统、完整的卢前词学文献数据。 此部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希望能为当代词学研究发展有所帮助。
本书分为绪论、序编、上编、中编、下编五部分。绪论对传统上古音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序编讨论的是传统古音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即今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概貌。介绍了《切韵》系韵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切韵》音系的基本框架,对等韵图、等韵门法以及早期等韵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全面深入的总结、陈述。上编、中编、下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即论题“传统古音学研究”之所在。上编第三、第四两章沿着古音学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经,以学人代嬗、学术传承为序,对古韵研究的从孕育、发端到深入、臻密的过程,对古韵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评述;第五、第六、第七三章则以专题的形式,对古韵部、古声母、古声调三方面的研究做了总结和介绍。如第五章作为古韵研究的专题,就提炼和选择了古韵研究中的“入声”“阴阳对转
《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是我国文字学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本书稿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作者丁易、(原名叶鼎彝)历尽艰辛,耗时七载,玉汝于成之作。 丁易著的《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始于作者问学北平师范大学时,师从钱玄同、黎锦熙先生习文字文法之学,抱志 纂集甲骨金文陶钵篆隶汇为一编,穷其形体变迁,究其义训溯源 ,当其发轫撰集,写定可待之日寸,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遂投身抗战,书稿在动荡迁徙中部分散佚。幸得朱光潜先生邀其至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得以 尽观武大所藏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诸书 ,重将佚稿参证考订、摹写移录。后又应黎锦熙先生之聘,至西迁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历时十月,全书始成。黎锦熙先生阅后甚为称赏,当即为之题签。因条件所限无法排印,作者
马氏文通已有的几种版本都不便于阅读,也不便于翻查,我们编这个读本就是为了迷补这个缺陷,在版式上做些安排,使它成为“可读之本”,又编制索引,便于研究者对文通内容进行检索。 本书对原书的分卷分节做了必要的调整,细节章节,用鱼尾括号〔〕表示。在需要增加标题的地方增加了标题。 原书引例蝉连不断,本书每线例另起,并顺序编号,用托号()表示。编号每章自为起讫,在别章引术时加汉字章次,一切之中引例众多,可以分类时,得原有说明或另编语句,加着重点以为表示。例句中关键字加着重点,有第二关键字时加圈。 原书例句间或有引用不全,不便于理解者,本书补引全句。本书用章锡琛氏校注本做底本,校以商务印书馆光绪甲辰本,章氏只校引例,不校本文,不仅论夺未改,且有新的误植。
本书是一部详解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读错和写错的字的工具书。全书按字母A到Z的顺序详细列举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容易读错、写错、混淆、看不懂、分不清的字和词,尤其时常遇到的古生字、怪异字、派生词、陌生人名、生僻地名,再进行分门别类,逐字、逐词分解和注音,帮助读者随时纠正错误。全书既有严谨的专业知识,又有时尚的生活元素,阅读非常自然、惬意,又能轻轻松松学到知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你都可以把它带在身边作为工具书,随时随地翻开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