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不大,就建在老舍故居里,特色蛮鲜明,内涵很丰富。这里是老舍后住了十六年的地儿,是一处极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换成一百匹白布购买的。当是是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后改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紧临有“天下街”之称的王府井。 老舍纪念馆收藏老舍文物全,丰富,如各种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他生前的收藏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的生活和举动,老舍式的,富有个性,譬如:邀客*,赏菊进餐,养花养猫,丹柿小院的诗情画意,完全是老舍文化的一部分。老舍等身的著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篇篇字字真实亲切,像一部百科全书,感染和鼓舞着人们。
讀華山碑可知清代隸書復興的由來,可知金石、書法家的治學和情懷,可知顯宦學人之間交誼來往,可知三百年翰苑墨林之勝概。然而,讀碑而不讀題跋則不可知。於是將題跋鈞玄提要、編年篡表,以跋系人,以人系史。 碑跋年表,以前尚未之見,姑且依人物年表畫葫。清代文人喜歡把名賢尺牘編集裝潢成冊,並在信札旁邊用蠅頭小楷註出寫信人傳略,使人既觀其書,又知其人。《年表》也將與題跋有關的人物小傳寫入按語。古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敝意:詩文遺墨,百年音容。 本書所收限于拓本上的題跋。年表僅摘錄與本表主旨有關內容,至于集靈宫、郭香察書等史事考證均简略。 題跋后括弧內號碼是圖版編號。 除個別草書或多含別體字者外不作釋文。 人物介紹着重金石、書法、收藏家,材料參考《清碑傳合集》、《中國書
《老猫学出版》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会冲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个纸张书编辑的经验谈,会不会只是徒劳的努力呢?也许明天我们再也不需要跟纸张打交道了?纸张书的阅读率江河日下,电子书的未来迟迟不见芳踪,编辑的技艺会不会最后成为“屠龙之技”,无可施展呢? 如果未来的生活形态、迫使思想家一辈子的思想结晶最后无法用书的形式出版、并引人思考,那么人类文明就会面临空前的变局了,这时候恐怕出版这一行到底还在不在,也不重要了。从这个角度看,你手上这本小书保留的也许不只是一种古老的技艺,而可能更是一种对书的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