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宏旨;他以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中国文献学》带领广大学界同仁开创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基业,把历史文献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寿世保元》是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继《万病回春》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十卷,卷一为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包括脏腑、经络、脉象、运气及本草等;卷二至卷九为内、外、妇、儿诸科疾病的辨证施治,证下广集各家学说,分述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并载有医案。卷十为单方、杂治、食疗、养生、急救、灸法之类。此书内容丰富,立论精详,理法方药兼备,选方简明实用,其中有许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它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际运用,具有较高的价值。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所有经济规律的后面的都是价格规律在发挥作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规律和法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价格变代上,本书从图书价格这一最显性的现象入手,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商品的内在属性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其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描述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这一问题给全面而系统的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是一本专门为全国出版发行、图书采购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提供业务服务的工具书。共收集全国578家出版社和1000余家书店发行机构的信息资料,包括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子信箱、网址和业务负责人、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传真以及资金往来的开户银行、账号,储运环节的发货、退货、到站地点等相关信息。既系统全面,又详实准确,是业内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工具书。 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十八年,每年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的资料加以修订,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书打破了学术界过多关注元曲文献的局限,将元代文学文献的介绍扩大到了元代文学各体。作者按年代辑录,并对所辑录之文献予以简约介绍。最目前辑录元代文学文献最全的专著。
一项调查显示,在博物馆的各种展示材料中,文字说明的吸引力,远远要逊色于解说员面对面解说。很多参观者是不看展品说明的,即使阅读了展品的文字说明,其平均阅读时间也仅10秒而已,而且通常是在参观的30分钟之后才开始阅读,展品的文字说明虽然对观众领悟和理解展品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些专业性太强而缺乏普及性的术语会使观众很难耐心阅读。因此近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如果博物馆能够提供给观众视觉的、感官的、娱乐的、社交的、学习的等方面的更多体验,博物馆的教育效果会有更为实际的收获。 任何博物馆的文物都是要靠实实在在的陈列和展出才能把历史与现代的人们联系起来,而博物馆的解说员就是博物馆实施宣传和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他们已经从单纯的解说员进步成为一种有着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艺术
《孙鲁川医案》收载中风、痹病、痿病、头痛等45种常见病,近140个病历。每例首先详记辨证施治、处方等治疗过程,后加按语,对其辨证要点及用药方法,加以概述,以使读者心领神会。可供中医及西学中的临床医师参考。
潘景郑先生说:“其书区分五章,始之以版本认识,藉资开章明义之助;次之以雕版历史,具述自宋迄清传刻渊源,辨析公私流别,嘹若指掌,兼及抄校稿本,明其支流;次之以鉴定,别其真赝,昭人明眼;终之以考订,比勘是正,涉及治学之心法。” 周子美先生说:“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介绍:,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版本研究应包括版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观点,而且在‘版本的考订’一章里具体论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此书对抄、校、稿本有系统评述,多探本溯源之论;第三,叙述版本源流抓住典型,删一几削繁,突出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第四,引用材料比较丰富,学术观点比较新颖;第五,全书结构新颖,自成体系,融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很适合于教学使用。”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包括总论、述要与具体考述三个部分,面、线、点相结合,考论相兼,无论是全局描述,还是微观考证,对于唐五代小说、历史及文化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要深入理解文献的意义,不仅需要了解文献自身的形成及其传承过程,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积累。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小说研究基本上不登大雅之堂,二十世纪以降,小说研究才“升格为一门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专学,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区别于传统学术的特色与个性之所在”。这一份丰厚的学术遗产应该及时清理,其中的利弊得失亦有待总结。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将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分为四个时期:二十世纪上半期、建国后三十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小说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等
本书对中国古代图书的编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既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古书编例发展规律和特点,又从微观角度对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编例之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读者勾勒了古代图书编例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
本书所载各文,皆因研究明人著作之编纂情状、刊行原委、文字异同,并其作者之生平志业等事而为者。所及著作,实以文集居多,即数篇考究史著及丛书者,初亦莫不因探论其作者或编纂者之文集而起。余之能对明人集部稍有知识,实荷先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牟复礼先生之赐。余在普大研究院攻读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既获学位,蒙先生错爱,为设法得以留校工作,继续阅读校中葛斯德东方图书馆所藏之明人文集,而各为之撰写提要,盖以余之学力浅薄,仍需沉潜积厚,而馆藏明人文集之用处亦宜广为人知之故也。 本书作者朱鸿林教授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期间,遍读校内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珍藏之日本内阁文库本明人文集,考订其编纂情状、刊行原委、文字异同,作者生平志业等事,实沉潜积厚、探幽掘微之作。此书于研究明代社会及文化情状,当
本书对读者提供了关于古代雕板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著者根据丰富的资料,用笔记体裁说明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你,历代刻书的规格、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订、鉴别、保存等方法,并叙述了古代活板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各时代特出的刻本,刻书、钞书、卖书、藏书的许多掌故。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目录学发微》广泛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在目录学方面的论著,对目录学的意义、功用和源流,对目录的体例和类例的沿革,都作了精辟论述。《古书通例》又名《古书校读法》,就汉魏之前的古书事出一般通例,以助读者阅读古书。
清代是中国版本学史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但目前尚无深入系统的清代版本学史著作。江曦编著的《清代版本学史》以清代版本学为研究对象,在宏观考察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版本学与考据学、目录学、校勘学的关系,清代版本学的学术流派、学术史分期,清人的版本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分析了清代重要版本学家和版本学著作的学术成就与不足之处,并系统深入地阐释了清代版本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清代版本学史》网罗资料宏富,所得结论大都建立在对具体资料的细致分析之上。本书是部较为完备的清代版本学史,这也将为撰写中国版本学史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