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本书是2018年度《清史参考》所刊发文章的结集,取 以史为鉴 之意,介绍清史纂修和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科研成果。书中共收录文章41篇,根据内容分为政治、文化教育、人物、 新清史 研究四部分。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可读性颇高。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书刊从传统形制转向现代形制。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整合技术、设计、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中国近代书刊形态的变迁。全书分为五章:*章是技术角度的讨论;第二章是设计角度的讨论;第三章是对书刊文化意义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设计理念发展的分析;第五章是设计民族性性探索。研究得出 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这一结论。在研究中,作者既肯定了精英文化阶层代表者鲁迅等的贡献,也充分关注了之前被书装史忽略的大众文化阶层代表包天笑等的探索。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书刊史的研究,适合书史、出版史、传播史等领域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手册适用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部分,重点是文献标引特殊规则的应用。本手册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说明问题,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尽可能用实例加以解释,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有实例均来源于 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 。
本书对先秦至晚清的家训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描述,并仿《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对流传于世的每一部家训专著的作者、内容、版本、价值及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和评述,书末有《历代家训专著存目一览表》及《历代亡佚家训专著一览表》两个附录。该书是目前国内部对中国古代家训进行全面清理和描述的著作,对于从事中国传统家训、中国家庭史、中国家族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热爱家庭教育的一般读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收录了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先生关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方面的论著45篇。 崔建英(1931-2006)先生,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自1956年起进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先后从事过图书采访、古籍文献整理和古籍编目等工作,曾任该馆第二文献服务部主任。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医事方面的制度规范,医事制度发展至唐代,已比较完备。敦煌出土医学文献具体有多少种,各个学者与著作统计与收录不一,《敦煌医学文献与传世汉唐医学文献的比较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分为四章叙述:章敦煌医学文献产出的历史背景;第二章S·202研究;第三章S·5614研究;第四章《辅行诀》非藏经洞遗书考。后有附录,参考文献。
《孔昭遐验案选粹》作者70年代起对有临床价值的病案予以收集,到目前已积有数千份之多。《孔昭遐验案选粹》所收医案即资料比较完整、有随访结果之验案。全书医案按西医病名编排,计有150多种病症,大多病症精选1-2个病案,特别典型者辑有3-4个病案。医案中内外妇儿皮肤等均有,所选医案均为病情典型、疗效清楚、理法方药具备者;在医案的叙述与分析中,注重分析取效方药之组成、用法、用量,并披露了不少在当时年代中的简便效验中医小方药。
民国期刊的发展相当繁荣,从各种类型的期刊可以见证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一个个历史侧影。收藏、研究民国时期的期刊亦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本书对民国期刊画龙点睛的梳理、概括、研究,对广大收藏者、出版人、文史研究者、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难得的资料参考书。
清乾隆九年,诏令翰林整理宫廷藏书,选择善本,进呈御览,于昭仁殿列架收藏,赐名“天禄琳琅”。 乾隆四十年于敏中等人奉命重加整理,编纂成《天禄琳琅书目》十卷。收录宋、金、元、明各代善本611种。每书均有简要解题,著明刊刻年月、收藏家题识印记等,并考证作者、藏家之时代、爵里,论述其授受源流。《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清嘉庆二年彭元瑞等奉敕编,体例一依《天禄琳琅书目》,共著录宋、辽、金、元、明版书663部。以上二目集中了中国古代善本书的精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23篇论文,涉及文献文化史研究,如《元刊 事林广记 插图考论》,文学及文学文献研究,如《王安石诗系年新证》,文史新研,如《读 隆阐法师碑 札记》,文献考辨,如《 南江札记 收有他人之作辨析》,文献整理纵横谈等,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
本书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即由传统的文献学研究过渡到综合的文本研究。本书涉及到了许多经典文本的文献问题,但是其中主要的研究思路还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经典文本的生产、抄撰、流变、接受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不局限于文献考证的综合的研究方式。同时,本书提出文本研究这一不同于西方学术概念的说法,也有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意思,即尝试将文学研究的对象置于文本之上,而非文学作品之上。因为作品总是一个有选择的领域,而对于先唐文学研究而言,所有的传世文本均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如果关注物质形态、书写策略、文本变动诸问题,我们会发现一种被遮蔽许久的古人的 文 之 学 ,而不仅仅是审美、情感、虚构、叙事诸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问题。
为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积极推动国内清史学界的国际化和国际满学界的学术交流,经乌云毕力格教授倡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决定创办《满文文献研究论集》年刊(以书号代刊号),并邀请国内外*富盛名的一批从事满文文献研究的清史学者担任编委。每期预计 35万字左右。作为国内外*份专门以满文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杂志,将刊登国内外*秀的满文文献研究论文,并刊载珍贵满文文献原件。 *辑包括共 10名学者的16篇学术论文,涉及研究《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理藩院满文题本》《乾隆朝满文寄信档》《军机处录副档》《塔尔巴哈台奏稿》等满文文献的新论和利用各类满文档案文献研究清代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的新成果。以上诸论文史料丰富而新鲜,观点正确且新颖,学术水平普遍很高。
一、本目选收齐鲁书社建社30年来所出版的主要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内容简介,时间为1979年2月至2009年1月。 二、本目的编排,依照图书分类法,并结合本社出书的实际情况,将所收图书分为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教育、艺术、综合等7大类,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单品种书归入相应类别,内容兼类的单品种书酌情归入相关类别;为保证丛套书的整体性,单设了“丛套书”的类别,对于内容兼类的丛书归入综合类的“综合性丛书”。 三、同一小类中,按版权时间先后排列。对同一小类中个别品种较多且内容相近的图书相对集中排列。 四、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书号、出版时间、版次、开本、页数、装帧(不标者均为平装,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定价(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内容简介(不含新编方志、年鉴
《中国词学论集》一书收录了作者在词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近二十篇,主要涉及词学理论批评、词学发展史、重要词选的接受史、词选的主旨、词学观念演变、词选的编纂特点、 词集笺注评点、特定时期的词坛情况等内容,引述文献较多,注重在考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角度与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是作者在词学理论与词学史领域的*研 究成果。
由郜同麟*的《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对宋前文献引《春秋》材料做了全面普查,总结了各书引《春秋》经传注的体例。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揭示了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思想史、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并藉助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春秋》学史、先秦两汉词彙语法演变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