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历史,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审美特征,以及对研究藏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布达拉宫已有1300年的历史,宫内珍藏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典籍六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 世界屋脊的明珠 。 《布达拉宫藏品保护与研究:古籍文献研究》为布达拉宫的藏学研究专家对布达拉宫所藏的《造像量度经》《贝叶经》《甘珠尔》等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其保护与利用。文物藏品不同,保护利用的要求各有差异,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全球趋势,本书不仅体现了布达拉宫研究专家的基础功底,还体现了他们在具体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验。本书的出版可以更好
本书是2018年度《清史参考》所刊发文章的结集,取 以史为鉴 之意,介绍清史纂修和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科研成果。书中共收录文章41篇,根据内容分为政治、文化教育、人物、 新清史 研究四部分。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可读性颇高。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书刊从传统形制转向现代形制。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整合技术、设计、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中国近代书刊形态的变迁。全书分为五章:*章是技术角度的讨论;第二章是设计角度的讨论;第三章是对书刊文化意义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设计理念发展的分析;第五章是设计民族性性探索。研究得出 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这一结论。在研究中,作者既肯定了精英文化阶层代表者鲁迅等的贡献,也充分关注了之前被书装史忽略的大众文化阶层代表包天笑等的探索。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书刊史的研究,适合书史、出版史、传播史等领域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手册适用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部分,重点是文献标引特殊规则的应用。本手册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说明问题,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尽可能用实例加以解释,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有实例均来源于 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 。
本书对先秦至晚清的家训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描述,并仿《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对流传于世的每一部家训专著的作者、内容、版本、价值及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和评述,书末有《历代家训专著存目一览表》及《历代亡佚家训专著一览表》两个附录。该书是目前国内部对中国古代家训进行全面清理和描述的著作,对于从事中国传统家训、中国家庭史、中国家族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热爱家庭教育的一般读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收录了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先生关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方面的论著45篇。 崔建英(1931-2006)先生,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自1956年起进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先后从事过图书采访、古籍文献整理和古籍编目等工作,曾任该馆第二文献服务部主任。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医事方面的制度规范,医事制度发展至唐代,已比较完备。敦煌出土医学文献具体有多少种,各个学者与著作统计与收录不一,《敦煌医学文献与传世汉唐医学文献的比较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分为四章叙述:章敦煌医学文献产出的历史背景;第二章S·202研究;第三章S·5614研究;第四章《辅行诀》非藏经洞遗书考。后有附录,参考文献。
《孔昭遐验案选粹》作者70年代起对有临床价值的病案予以收集,到目前已积有数千份之多。《孔昭遐验案选粹》所收医案即资料比较完整、有随访结果之验案。全书医案按西医病名编排,计有150多种病症,大多病症精选1-2个病案,特别典型者辑有3-4个病案。医案中内外妇儿皮肤等均有,所选医案均为病情典型、疗效清楚、理法方药具备者;在医案的叙述与分析中,注重分析取效方药之组成、用法、用量,并披露了不少在当时年代中的简便效验中医小方药。
民国期刊的发展相当繁荣,从各种类型的期刊可以见证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一个个历史侧影。收藏、研究民国时期的期刊亦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本书对民国期刊画龙点睛的梳理、概括、研究,对广大收藏者、出版人、文史研究者、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难得的资料参考书。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本书包括23篇论文,涉及文献文化史研究,如《元刊 事林广记 插图考论》,文学及文学文献研究,如《王安石诗系年新证》,文史新研,如《读 隆阐法师碑 札记》,文献考辨,如《 南江札记 收有他人之作辨析》,文献整理纵横谈等,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积极推动国内清史学界的国际化和国际满学界的学术交流,经乌云毕力格教授倡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决定创办《满文文献研究论集》年刊(以书号代刊号),并邀请国内外*富盛名的一批从事满文文献研究的清史学者担任编委。每期预计 35万字左右。作为国内外*份专门以满文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杂志,将刊登国内外*秀的满文文献研究论文,并刊载珍贵满文文献原件。 *辑包括共 10名学者的16篇学术论文,涉及研究《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理藩院满文题本》《乾隆朝满文寄信档》《军机处录副档》《塔尔巴哈台奏稿》等满文文献的新论和利用各类满文档案文献研究清代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的新成果。以上诸论文史料丰富而新鲜,观点正确且新颖,学术水平普遍很高。
一、本目选收齐鲁书社建社30年来所出版的主要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内容简介,时间为1979年2月至2009年1月。 二、本目的编排,依照图书分类法,并结合本社出书的实际情况,将所收图书分为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教育、艺术、综合等7大类,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单品种书归入相应类别,内容兼类的单品种书酌情归入相关类别;为保证丛套书的整体性,单设了“丛套书”的类别,对于内容兼类的丛书归入综合类的“综合性丛书”。 三、同一小类中,按版权时间先后排列。对同一小类中个别品种较多且内容相近的图书相对集中排列。 四、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书号、出版时间、版次、开本、页数、装帧(不标者均为平装,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定价(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内容简介(不含新编方志、年鉴
本书是《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三辑之一种,由《平津馆鉴藏记籍》、《 廉石居藏书记》、《孙氏祠堂书目》三种合订刊行。作者孙星衍,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也是著名藏书家。《平津馆鉴藏记书籍》是作者所藏善本的书目,依宋版、元版、明版、旧影写本、影写本、外藩本分类,每书之下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前后序跋、缺补情况,并明确提出黑口这一概念。《廉石居藏书记》系孙星衍为未收入《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的善本写的解题,按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学、史学、类书、词赋、书画、说部十一类编排。在目录分类上有一定创新。《孙氏祠堂书目》著录两千余种古籍,均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年代,善本、通行本均收,其中较有特色是收入清人辑本580余种。
本书以敦煌吐鲁番文献、日本古钞本、考古文物以及相关民国档案、书札、诗词、题跋的整合性探讨,现照中国现代学术成立史之一侧面,追索其内在理路,进而构建中古写本研究及其现代镜像之“交错的文化史”,并藉此对写本文化之于中国学术研究之意义进行博观与省思,期望不仅拓展敦煌学史、写本学、知识社会史诸领域之疆界,亦有资于推进东亚世界学术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