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斋书跋四集》是芷兰斋书跋系列书籍的第四种。《芷兰斋书跋四集》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名家稿钞校本30余部,像丁祖荫题记、鲍份过录吴蔚光批《绝妙好词》七卷,夏承焘题记、佚名批校《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等,都极为珍罕。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书”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中国古典传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国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于2018年10月联合主办全国高校 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特集结成本书。书稿主要内容有:三十余年来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高校古委会联系的各古籍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代表性成果的得与失,文献学专业的内涵、特点、现状、知识与理论建构、人才培养现状与隐忧、学术平台建设与未来发展等。书稿重点关注我国古籍工作的三大部分,即古籍的收藏与保护(主要工作由图书馆为主体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由高校担任)、古籍的出版与规划(主要工作由出版社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探讨三部分工作的协调机制,以及三部分发展都涉及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寿世保元》是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继《万病回春》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十卷,卷一为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包括脏腑、经络、脉象、运气及本草等;卷二至卷九为内、外、妇、儿诸科疾病的辨证施治,证下广集各家学说,分述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并载有医案。卷十为单方、杂治、食疗、养生、急救、灸法之类。此书内容丰富,立论精详,理法方药兼备,选方简明实用,其中有许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它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际运用,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对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不同知识、观念、制度,如天学知识、礼乐制度、史官文化、“立言不朽”观念、崇古观念、军事知识、刑罚观念与其相关文献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而又独具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也是为世界稻作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 水稻民族 。现有人口297万多,主要聚居于贵州的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散居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市以及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其来源于古代 濮越人 。唐代史称 西南蛮 ,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 蕃 仲家蛮 ,明清称 仲蛮 ,解放前被称为 仲家 水户 夷族 土边 本地 绕家 等,大部分以 布依 或 布越 自称。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统一用 Buxqyaix (汉语音译 布依 )为族名。布依族除使用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布依语外,还拥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同时,布依族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礼仪风俗、文学艺术、建筑及饮食等方面也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布依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
本书对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论述战国“百家之学”的生成与著述、历史知识与史书文献体系的建构、儒家知识观念与“仁”的衍生、“道”的阐释及其成为 范畴的过程、《太公》文献的形成与制度根据、阴阳家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形成、阴阳家知识体系与诸子的互动、战国时期文献的类别与构成等重要内容,揭示各类知识观念与文献如何随着战国士阶层的崛起获得 的自由和活跃。探讨战国知识界在传承各种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同时,又如何创造出新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观念,以至新的文献不断形成并得到系统化建构的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