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集2:学术卷》易中天先生的《艺术人类学》,在当今外众多的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首次表明,史前艺术的奥秘并不只是包藏在那早已不留痕迹地消失了的史前人类的一闪念中,也不只是封闭在那重见天日而沉默不语的石斧、陶罐和洞穴壁画中,而且还沉睡在我们自己心里,它就是人们自己的奥秘、一般艺术的奥秘,即“人”的奥秘。对史前艺术的陌生感,无非是对我们自己的潜伏着的、已被遗忘了的本质力量的陌生感而已。
《课程愿景》挑战了从拉莫斯(Peter Ramus)到泰勒(Ralph Tyler)直到今天四百多年来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主导性的课程观。它沿袭并了杜威的精神,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故事性和灵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课程愿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阅读《课程愿景》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引入入胜、富有挑战性并促使我们沉思。书中的课程探究不仅触及美国的课程传统,它也挑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课程传统。多尔提出的5C——课程是在跑道上跑(Curriculum as currere) 、课程是复杂系统(Curriculum as plexity)、课程是宇宙论(Curriculum as cosmology)、课程是会话(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课程是共同体(Curriculum as munity)——的课
《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是为适应时代的召唤、推动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出版的国际人文学术丛刊。《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倡导“新对话”主义,主张“求同”“存异”,理解差异,宽容差异,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差异”这一世界的原生态,为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下于我们民族、国家有益的东西。《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以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和原创的专题论文论著为主要内容,每辑主题相对集中,并常设“古今书评”和“学术访谈”栏目。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依据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分5章探讨了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与变迁、徽州区域传统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空间传播以及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诸问题,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方法别具一格。徽州是12世纪至18世纪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典范之区,有关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地理研究,对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及其风貌,以及推进徽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是12世纪中叶以后在徽州区域内出现的以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体系。
《枫丹白露宫的中国皇家博物馆》编著者淡欣。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无形的钟罩包裹自己的时候,哪儿都可以是家,哪儿也不打动你,在哪儿都是过客,去了到过便罢了。若是赤裸着灵魂行走,就要准备失去自我,而且还是在不可控的程度上,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被改变了没有也只有自己明白。所以这本书不是要给你知识,也不会代你或带你行走,它只是帮你做一点家庭作业,在你出门前告诉你诸多可能,在你行走中告诉你一些可能有用的背景,在你回来后同你分享行走的感悟。如果货不对板,就请把它放回书架,给想要它的人留着。本书照片除署名外为作者所摄。本书部分文字史料引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陇上学人文存:韩学本卷》记载了韩学本先生这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凝结着对他安身立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勤奋思考笃志践行的心血结晶。《陇上学人文存:韩学本卷》读者可以从收录在本卷中先生的《怀念老校长林迪生》和先生的夫人何凤仙老师《记韩学本先生》等文章中,清晰明了地体悟先生的心性品行、理想追求和生命轨迹。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由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著的《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新知文库》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林茨特别任务”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