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我心中的耀邦》收入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他们或者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记述其言传身教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或者是与胡耀邦相交数十年的战友,记述胡耀邦的好学勤思和光明磊落的品格;或者一度与胡耀邦共事,披露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容忍与自由》精选了19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主题契合当代青年人的诸多困惑:如何看待理想、安身立命;如何学习、创新、终身成长;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在时代之中散发出个体的光芒。这一切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旧深有启发。
《人文科学认识论》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一部分,全书贯穿了认识论的思考,一方面力求标志出各种人文科学所共有的那种特殊认识的特征;另一方面作者试图以其“发生结构主义”的观点,去理解这些人文科学。
魂牵梦绕的故乡台湾,那里发生的事情令我们格外关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昔日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人物,有的被遗忘在街头角落,有的沦为千夫所指的阶下囚。种种喧嚣鼓噪、荒诞无稽的闹剧,要么草草落幕收场,要么看倦了令人视觉疲惫。剔除假象,扫清迷障后,我们感觉2000年到2008年的台海局势,既是多事之秋,也恰逢难得机遇。和平发展继往开来,两岸关系峰回路转。这波澜起伏且成果丰硕的8年。其间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值得我们很好地去回顾和总结。《台湾百问(2009版)》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胡适读书与做人》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之精要,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 大半个世纪里,胡适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文化学家、思想家的历史地位。阅读《胡适读书与做人》,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触摸胡适的思想精华。
这本《杨林德教授论文选集》共收集以杨林德教授为作者的学术论文代表作24篇,砚弟诸君的学术论文代表作44篇,内容主要涉及岩土工程问题的反分析方法,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以及与地下结构设计计算理论有关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及地下工程结构物的耐久性问题。领域属于地下空间利用,并主要是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
《陈云文选(第一卷)》收入了陈云同志自一九二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的重要著作共四十五篇,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陈云文选(第一卷)》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在白区工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又占突出的地位。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陈云同志在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凡是他所负责的工作,都按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切实、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贡献。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以“课程”与“教师”为主题的前两部著作已经结集为《课程与教师》翻译出版,本书则是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本书作者融会东西方教育哲学的思想所着力重建的“学习”概念及其对于一系列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啻是一席丰盛的心灵盛宴,万千读者将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激励。
本书对访谈节目的流程与实用制作技巧做了精当的阐释,使你透过具体的技巧和历史文化、影视理论来感悟技巧背后的内在理论,以便于编导能够触类旁通,让自己的创作激情更加飞扬灵动。 本书为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丛书之一。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访谈节目的类型、构成、编导的文化素养、前期构思、中期环节、后期剪辑、访谈节目的品质以及人物分析的基本思路。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访谈节目编导透过具体的节目制作技巧和历史文化、影视理论来感悟技巧背后的内在理论,触类旁通,让自己的创作激情更加飞扬灵动。
《陈云文选(第一卷)》收入了陈云同志自一九二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的重要著作共四十五篇,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陈云文选(第一卷)》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在白区工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又占突出的地位。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陈云同志在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凡是他所负责的工作,都按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切实、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贡献。
《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在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拟人、共生”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的一般理论,进而论述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互动理论,揭示了在信息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丰十会走向信息化的理论规律。 根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书中还提出了“信息化应当适时迈向智能化”的新论断。 全书理论原创突出,逻有重要指导意义。《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学习阅读,特别适于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