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整理自南怀瑾先生2004年至2006年间在上海的五次讲演记录。讲演的听众包括学者、官员、工商界人士、新闻传媒界人士等,话题也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南师的讲述,沿袭他拈提古今、深入浅出的一贯风格,讲演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天马行空,但当所有话题和问题纠集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南师无一不是在强调做任何行业、任何事情,都有其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承担了这些责任才能成就济天下、利苍生的大事业,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的问题。 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4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案例,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既有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也包括对数字博物馆开发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北京乃至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研究的水平。本书的出版 犹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新蕾,曾经和仍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辛勤耕耘的朋友们,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当人生陷入苦闷时,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能做什么》是近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的文学作品精选,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人生问题》《新生活》等。在书中胡适先生提出了对于青年人的诸多建议,探讨了诸如“青年人的苦闷”、“我们能做什么”、“科学的人生观”等问题,对当代中国青年有所借鉴意义。
当前的“数字革命”或“数字时代”已经影响到当今世界的大多数领域,特别是通信以及知识的创造、保护和传播领域。博物馆的使命是向公众开放,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遗产,因此与这场革命直接相关。
《鲁迅:诗歌与少年》包括《鲁迅诗选释》与《在世界的海边——鲁迅的少年时代》。书中,一方面,作者经过对生活和艺术严肃执著的思考,对鲁迅的诗进行了独特新颖、富有针对性的诠释与解读;另一方面,通过细腻的语言对鲁迅的少年生活进行了生动地描写。
《工会工作快速入门系列:工会经审工作100问》侧重于操作性与简洁性,根据《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新法规,通过219个问题,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组织机构、工会经费审查、工会审计、工会经审工作保障等经审工作常见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帮助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者答疑解惑。全书以实务工作中有关工会经费审查的基础知识、业务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力争贴近实务、便于操作、易学易用。
《文博场馆运行管理手册》是一本可供文博场馆运行参考的管理指导手册。文博场馆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者。作者紧扣文博场馆的运行特点,基于侵华日军 遇难同胞纪念馆多年的日常运行管理实践,归纳和总结了一般性文博场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日常运行管理的原则,梳理了文博场馆基本运行的管理要求,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文博场馆的运行管理概况,并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国际朝阳文明指数》主要以国际朝阳文明指数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总结朝阳区四次城区文明指数测评的基础上,形成国际朝阳的文明指数,揭示文明指数对提升城区文明、市民素质文明,以及对政府服务文明绩效考核方面所具有的杠杆作用,对提升国际化文明水平方面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该指数的研制与发布,既表明了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过程中所达到的文明水平,所具有的文明素质,也能从“文明指数”的层面反映朝阳区的“国际化”程度。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出版工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也是一项出版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能否坚持文化本位,能否坚守文化责任,对新时期的出版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书林守望丛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出版人的精神文化启示录。其中反映出的经过沉淀而彰显的文化品格,尤其应该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