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 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 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 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 作者詹姆斯 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 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正义与中国:纪念罗尔斯出版40周年纪念文集》在1971年出版之后的影响史已经表明,它是西方20世纪最重要的道德和政治哲学著作,并已走入具有更长久和更广泛影响的思想学术经典之林,这不仅是由于它所触及的领域广泛而深入,探讨的问题迫切而又重要,而且还因为作者穷数十年专注学术工作之力,又具有卓越的哲学思辨天赋和分析证明能力,终于熔铸了一个内容广泛而又精致细密的正义理论体系。
《博物馆之眼》内容简介:城市的过去城市的文化城市人的习惯,静静地躺在每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里,博物馆是城市的眼睛,跟随着它去发现,伦敦人冷漠的面孔下深藏着炙热的情感,随性浪漫的巴黎人对一切精致事物有着不可控制的迷恋,莫斯科曾经的穷奢极欲令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个探秘游戏,一个没有终点的游戏,这双眼睛里藏了太多的城市秘密,欢乐苦痛辉煌哀伤……谜一样的博物馆之眼。
本书为《带你走进博物馆》丛书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辽宁省博物馆。包括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明清工艺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辽河文明展等内容。本书面向青少年、文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中国乡村研究(第9辑)》特点:1.由学者黄宗智教授担纲主编,这是一个人才团体,它吸纳了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人才加入本书的写作之中。 2.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材料解读,全面呈现中国乡村的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是在此方面较为深入的且影响的。 3.利用主编的在与国外任任职的优势,组织了一批境外学者对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且撰写出了别具特点的乡村社会调查,可资此方面研究者参考借鉴。它的学者与国外学者同处一书的风格是此方面书籍所缺乏的,它有其的优势。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乡村社会。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与BBC的六集同名纪录片相呼应,《生命的博物馆》一书为这个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提供了独特的参观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座奇妙的礼堂。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走近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打开保险库一探究竟、探访揭秘展厅的公共区域,还能了解博物馆如何保养、研究和添加收藏品,以及这些藏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让我们跟着科学家去看看实验室和野外的日常工作,观摩他们如何保护自然界、为自然生物编目,见识他们如何解决农业、医药和法医学等领域的 性问题,看看博物馆的专家们如何在乌干达治疗疾病,了解如何为一具100岁、长26米的恐龙骨架进行大扫除。当然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随时欣赏博物馆那令人惊叹的珍藏。
本书是《符号与传媒》第25刊,本着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开放性学术理念,本书努力将符号学方法与理论系统地扩展至新闻传播学研究,文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研究,艺术研究等众多研究领域,拓宽符号学运动的锋面。本书稿件不仅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科学范畴,更着重于将思想的触角延伸至人类科学的各种门类,各种活动。本书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索,为符号学提供一片广阔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