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民族博物馆的特点对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博物馆藏品的分类以及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出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博物馆和现有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项进行对比式分析,从民族藏品的民族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名称属性、地域属性、功能属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能够反映这些属性的指标集、指标项,从而构建较为规范、适应不同民族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讲述陈炽(1855—1900),原名家瑶,改名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用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对陈炽本人的著作尽可能全都收录,但署名陈炽,经考证而非陈炽所作者,如《幼孩须先学工艺说》、《白溪陈氏族谱十修序》等,则不予收录。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始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所珍藏的珍贵文物共有12万件之多。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内,设有11个专题陈列馆、3个展览厅和一个捐赠文物专馆。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一批古文物研究、鉴定和考古的高级专家,有出版物和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并设有一个多功能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厅。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
本书对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工作采用了大量二分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专业知识对局部知识;道德 好 的基层参与对道德 坏 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权力的对无权力的;机构对社区;活跃对被动。将博物馆视为媒体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本书是针对这些文献的首本书。
志愿者是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持。本书为作者多年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者管理的经验之作。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志愿者分类、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志愿者招募、志愿者项目管理等涉及志愿者的所有事务。在*后一章,按志愿者分类,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到上岗、考评等志愿者管理全过程,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实例。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作者在1982年和1985年曾跟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子云先生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言传身教之中受益颇多。1984年和1991年又分别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泰安举办的“石刻学“学习班、江佃扬州举办的”全国古代碑刻艺术传拓技法提高班“。在从事传拓工作的二十多年中,结合自己在故宫、扬州、西安等地学习和考察取得的经验,吸取了南北广阔不同的传拓技法特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的传拓技法。双利用多年来主管图书资料的工作之便,将历代金文及石刻文的拓本,选出其中有代表性者,以时代为先后加以排列并附以说明,编写了《传拓技艺概说》一书。本书分上、下编。上编重在介绍什么是传拓和传拓学、传拓法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过程,传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下编介绍传拓技法及其相关的知识,以期更多的人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大批新媒体开始涌现。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媒介生态模式在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平面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既有联系又有新发展的传媒时代。在这个各种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接受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促使博物馆开始思考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和简单的互动,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掀开博物馆的屋顶,冲破博物馆的围墙,以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努力成为“资源的共享者”,鼓励博物馆与公众、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参观者可以用自己携带的智能手机查询博物馆藏品的详细信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以利用有趣的移动应用获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博物馆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一系列改变和扩张。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理论综述、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社交媒体为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博物馆中有关信任、数字遗产可持续性和文化多元化的问题。例如,如何有效运用博物馆网站及社交媒体将一个具有 储藏室 功能的博物馆变成一个 辩论的空间 ,如何理解和衡量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参与性,如何建立起博物馆与社群、公众之间的信任。